10月初世界银行公布2013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全球约有2亿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约有7,500万是25岁以下的青年;更骇人的是其报告指出有6.21亿青年是处于「闲置(idle)」状态,这些人既未在就学、受训,也未就业,也没有在找工作,简单来说,这些青年几乎不知该何去何从,而这数目几乎是正在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青年人数的8倍以上。
就世界银行的报告来看,全球闲置青年是失业青年的8倍,那国内情形呢?没有资料、没有调查研究,当然也就无从因应。我们更关心的是,那些已经失去信心退出劳动市场的闲置青年在哪里?有多少?将来该怎么办?就合理推断,可能超过全球平均倍数,也就是80万以上,理由是,台湾青年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可能较其他国家来得严重,我们可以去看看全球青年相对该国平均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大部分其高等教育入学率,都是高于五成甚至六成以上,包括意大利、韩国、纽西兰等,当然还有台湾;而德国及瑞士低失业国家的大学入学率则不到四成。
也就是,倘若以培养就业能力的角度来看,高于五成以上的大学入学率,不仅没有必要,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当然,过去教育界一再强调教育不是职业训练所,还担负着人格养成的使命等,但结果呢?那些额外大学毕业生,本来有可能成为台湾各行各业的生力军,结果却成为国家潜在的负担。现在,台湾高等教育教不出因应产业或市场需求的青年,已经是该改革的时候了,结果,反还希望透过广收陆生来解决台湾大专院校招生不足的现象,这不是更广泛误人子弟吗?
日本大学入学率近来也突破五成,但各大学从大三开始,便不断告诉学生准备就业,而学生们也开始穿西装着正式衣服到处面试,至毕业时,平均投递的履历表高达百封以上,日本的作法虽然夸张,那是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些毕业青年对国家是资产还是负债,就在那一两年间决定了。也因此,日本对于失业青年也特别关注,投入经费,甚至了解其个别问题,以解决其就业困难。
台湾的青年就业问题相对严重多了,目前就靠青辅会从98年着手研议规划,99年开始推动,协调教育部、经济部、劳委会等7部会订定「青年就业接轨方案」,据统计99年至100年,已协助就业、培训及辅导多达309万人次。说实话,如果这309万人次的协助真有效,恐怕台湾所有的青年失业问题早已解决,显然,台湾青年就业困难,不只是枝枝节节的技术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就业信心及心态的松动,而这与国家经济发展愿景、教育内容与心态及人才养成制度有着更大的关系。
目前经济部所关心的是能否在3个月拿出经济成绩,教育部的施政重点在于说服各界同意12年国教,劳委会则正忙着在外劳问题上与财经部门拔河。而那份从101年开始实施,但连数据都未修正的第3次滚动修正「青年就业接轨方案」,也就不必期待了。但那些近百万闲置及失业的青年该怎么办?更糟的是,制度不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闲置青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