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审图易错易漏点(二)
(1)基础
14、桩基图纸中应注明试桩数量。
15、详图的平面剖面是否对应?表达是否清晰完整,诸如锚固长度等是否注明?
16、砖胎膜的厚度,材料,粉刷与否在承台图纸上应当予以表达。(有些设计院可能从来不画这个砖胎膜,但对一些比较成熟的甲方,诸如万科,都要求图纸上进行表达,以便招标阶段的工程量统计)
17、总说明中的垫层厚度、材料是否承台详图中的一致。
18、结构排水沟是否与后浇带,承台等冲突。此外,结构排水沟成本较高,可考虑与建筑协商取消排水沟,或利用建筑做法在面层中设置排水沟。
19、对于防水板,要根据沉降情况考虑是否设置软垫层,明确软垫层厚度及材料。
(2)地下室总体把握
20、注意核对地上、地下竖向构件尺寸是否一致,建筑、结构专业是否一致?涉及转换的柱在上部结构是否能够对应上。
21、对于人防与非人防由两个设计院来完成设计的情况要特别注意:是否有遗漏的配筋(例如:位于主楼的人防构件是人防院完成还是主体设计单位设计,人防与非人防交接处的梁、板配筋是否人防及非人防均未表达等等)
22、各降板区边界范围,降板厚度注意与建筑,设备等专业仔细核查,人防区域不得穿管。
23、主楼和地下室交界处的梁高度是否合适?若采用双梁的做法是否绘制了节点详图。
24、套管,洞口的预留注意与各专业核对图纸,互相配合,避免遗漏。
25、集水坑尺寸、标高结构与建筑是否一致,是否有遗漏?
26、基坑降水停止条件是否过长,若过长会导致成本增加。
27、地下室混凝土抗渗等级是否明确,等级是否过高。
(3)地下室配筋
28、外墙拉筋间距应与和水平、竖向钢筋间距匹配。
29、纯地下室顶板梁是否命名为WKL?
30、梁箍筋肢数,纵筋排布是否满足满足规范要求。
31、有些设计院采用软件直接生成的配筋简单修改的做法,实为不可取。若坚持采用,注意从概念上入手,核对梁的命名,跨数,配筋是否合理并完善修改。
32、核对图纸上是否有遗漏的墙、柱编号(或有编号无配筋),梁、板配筋等。
33、人防区拉筋应指明为梅花形布置,非人防区可采用矩形布置。
34、外墙顶部、底部暗梁均可取消,施工麻烦。
(4)地下室细节
35、设备吊装孔结构是否表达,尺寸大小是否与建筑一致?
36、一些梁高较大部位与设备专业仔细核对净高是否满足要求。
37、由于人防荷载较大,人防楼梯的净高要求要特别注意核对,避免碰头。
38、人防次要出入口的楼梯不必按人防荷载进行设计,按照普通楼梯设计即可。
39、楼梯起跑位置做法要给出。
40、汽车坡道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净高是否满足要求。
41、协助建筑核查电梯坑标高是否合理,一般来讲至少1.4或1.5米,否则缓冲距离不够用。
42、地下室顶板一些出地面的节点,诸如采光井等容易遗漏。
43、人防临战封堵等大样图是否遗漏。
44、人防口部详图是否和平面对应,剖面是否完善。
45、无梁楼盖的柱帽是否与采光井或类似洞口冲突。
46、出地面的出风口详图是否遗漏。
47、后浇带节点做法是否合理,不必设置附加钢筋。
48、地下室外墙附加钢筋网片是否有必要设置,一般当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才需要设置。
49、地下室外墙编号是否遗漏。
- 提高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措施
- 1 混凝土的不足 在工程建设中,比如房屋地面、墙体工程、电梯井施工、梁体工程、基础工程、柱体工程、桥面工程、隧道工程和水泥
- 12-23 关注:155
- 外墙真石漆施工特点与案例分析
- 真石漆是一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外墙装饰装修的一种厚质材料。它是以不同级配的天然彩砂或人工砂为骨料配以树脂乳液、成膜助剂
- 12-23 关注:166
-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基础设施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渐趋于成熟。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
- 12-23 关注:145
- 对港口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
- 一、对港口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起到工程应有的作用,港口施工一般采用的都是防水型混凝土。防水型混凝土是
- 12-23 关注:125
- 做好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工作
- 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和工程成本的高低。因此,必须将建筑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
- 12-23 关注:124
- 市政工程中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 1 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衔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市政工程的给排水工程的建设质量看来,多数市政工程的给排水工程的衔接
- 12-23 关注:110
-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分析
- 前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已是各企业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各企业家的共识。
- 12-23 关注:119
- 提高图书馆采编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 1 用发展的眼光,树立正确、客观的藏书建设观念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发生变化,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共同构成图书馆信
- 12-23 关注: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