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纯手工采摘茶嫩芽
在茶园里种果树是当地由来已久的农业传统,据史料记载,洞庭山茶果间作系统最早形成于唐代,茶和果共生共荣,产出了一代名茶洞庭山碧螺春,也产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枇杷、柑橘、杨梅等10多种果树。道法自然的农耕理念,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了洞庭东山、西山茶果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我们茶园里种植了一些杨梅树,有的树龄有100多年,我们把它修剪下来的树叶放在树根旁边,让它自然发酵、腐烂,重新融入泥土中。”顾晓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茶果间作,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果树花粉、花瓣、果子、落叶等落入土壤,茶树可以从土壤养分中吸收果香、花味,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独特花果香的优良品质。
洞庭山农民的生产与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息息相关,茶叶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带动苏州吴中区茶叶产量和产值年年攀升。2019年,全区茶园面积3.47万亩,茶叶总产量385吨,其中碧螺春产量127吨,同比增长18.7%;茶叶总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碧螺春产值为1.7亿元,占总产值的51%。
去年,吴中茶果复合系统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叶国平表示,接下来,将对茶园中果树的品种、比例、以及种植模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把茶果间作模式推向标准化发展。
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作为一项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拉动了当地茶果产业发展,带动茶农、果农就业增收,也积极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山水和人文画卷。
吴中碧螺春茶果间作与太湖生态景观
为更好地留住乡愁记忆,江苏在村落保护、农耕资源开发、农耕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2013年以来,江苏省政府陆续在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等文件中,多次提到要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南京、常州、苏州、泰州、宿迁等地纷纷推动农耕文化、学农活动等进校园进社区。2017年9月,江苏以省政府令形式印发《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规章形式对传统村落进行立法保护。
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区,在加大保护的同时,通过农旅结合、品牌打造实现产业化梯度发展,彰显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如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因其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姿态成为奇观,兴化每年通过举办千岛菜花旅游节等形式,传承弘扬垛田农耕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无锡连续20多年举办的“中国·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
深挖丰富内涵,释放更多活力
为深入挖掘江苏农耕文化丰富内涵,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旨在从江苏实际出发,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江苏农耕文化释放新活力,助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维持原貌,这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成了发展的契机。
兴化市千垛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晏中和说,近年来,垛田的产业有了很大变化。“现在我们借助垛田,借助油菜花来搞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发家致富,景区周边家家都开农家乐、都能做民宿。一个月最多的纯收入能达到20万元,最少的也有三四万元。”
每年为期一个多月的垛田菜花节,能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让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焕发了新的生机,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商机。
因水造垛、因垛种菜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活化石”。保护与发展是当地面临的重要课题。
兴化市委农办副主任平文策介绍,泰州市颁布了垛田保护条例,为保护垛田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遵循在传承中发展,在保护中利用的方针,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品牌价值,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菜花节成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垛田传统种植品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我们当地的脱水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市脱水蔬菜出口额达到了1亿美元以上。吸纳农村就业人员5万多人次,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吴中区书协、美协会员,苏州市东山东灵茶叶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王蕴艳常常将自己对茶的情感转化为书画创作的主题。“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山人,我是喝着洞庭山碧螺春长大的,我常在茶香中寻找书画创作灵感,在作画的同时品味茶的文化,书画和茶已经融入我的人生。”王蕴艳说,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传统的茶果间作模式、非遗传承制作工艺以及高品质的茶品,奠定了江南茶文化发展的深厚底蕴,推动了江苏茶产业发展。
然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以高邮湖湿地农业系统为例,近几年来,随着沿湖地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显著增多,这不仅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高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威胁。
此外,当前农耕文化传承还面临文化载体消失的风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农耕文化的载体逐渐湮没,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文化主体也正遭受着断层风险。文化的传承主体是人,农民是农耕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使得农耕文化的传承主体与消费主体流失,阻碍农耕文化的延续传播。
“要‘软硬结合’,从江苏实际出发,传承保护优秀农耕文化。”孟德富说,在推动村庄环境面貌改善提升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注重科学利用和价值提升,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释放新的活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守住村庄、保护载体,激发村庄发展内生活力,聚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生态农业体系、传播推广农民艺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传承耕读文化。同时,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提升农民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主体意识,增强认同感、参与感。立足本土特色,创新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方式,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发展的农耕文化传承机制,激发古老农耕文化的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1-09-26 作者:大学生新闻网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浏览:
- 河北大学生村官王冀川
- 王冀川,男,河北张家口人,1987年9月出生,2009年10月入党,大学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学位,国家初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 07-10 关注:6
- 河南大学生村官朱长春
- 朱长春,198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郑州大学,现任封丘县陈固镇东仲宫村支部委员、新乡佐今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 07-10 关注:8
- 黑龙江大学生村官鄂丽君个人事迹
- 鄂丽君,女,黑龙江人,2012年7月毕业,是一个有着英语教育和行政管理双学位的姑娘,是黑龙江省穆棱市2012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
- 07-10 关注:6
- 湖北大学生村官汪学东同志个人事迹简介
- 汪学东、男、大冶灵乡人、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12届大学生村官,现任大冶市灵乡镇贺铺村党支部副书记
- 06-27 关注:17
- 湖南大学生村官李黎
- 李黎,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湖南省岳阳县人,是湖南省首批大学生村官之一
- 06-05 关注:14
- 吉林大学生村官修占伍
- 修占伍,男,吉林前郭人,研究生学历,农学硕士学位,是吉林省2013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先后担任过延吉市小营镇吉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 06-05 关注:11
- 江苏大学生村官朱虹
- 朱虹,女,江苏无锡人,2006年1月毕业,是无锡市锡山区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先后担任东港镇团委副书记和东港镇山联村党总支副书记。
- 06-05 关注:13
- 宁夏大学生村官张万福
- 张万福,男,汉族,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七营镇张堡村人。于2012年被选聘为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大学生村官
- 06-05 关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