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7月6日讯】(通讯员:郭若晗)岁月流转,古韵悠悠。客家船灯之美、古建筑之美,承载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流传的是亘古不变的故事,传承的是中华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6月27日,海外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前往湖洋镇水埔村和庐丰畲族乡丰济村,感受客家风采,领略畲族风采,触摸历史建筑,感悟文化底蕴。
体验客家船灯,感受湖洋柔情
船灯歌声袅袅,人民其乐融融。客家船灯之美,展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传承的是中华文化几百年来的深厚底蕴。6月27日,实践队成员前往湖洋镇水埔村,感受客家文化底蕴,领略客家文化风采。为欢迎“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的到来,水埔村民自发组织参与编导演出,以“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独特演绎形式,表演主旋律红色节目。水埔村人的情感是温情而淳朴、诗意而祥和的,他们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船舱以挎带扛起船灯,船头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船边行边说唱,接着表演《二十大春风进农家》、《歌唱上杭新农村》等节目。客家船灯已经传承好几百年,也是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在客家人聚焦的地方经久不衰,仅凭口传。实践队成员们观看后纷纷赞不绝口,不仅切身领会到党的二十大精神,而且被湖洋镇浓厚的红色氛围所打动,体会到客家文化的蓬勃发展,更感受到湖洋镇浓厚的红色气息。
图:客家船灯表演者与同学们合影留恋 饶吴驰骋 摄
探寻客家围屋,了解畲族风情
岁月流转,古韵悠悠。6月27日下午,“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来到庐丰畲族乡丰济村蓝氏家庙感受中国传统建筑,庐丰畲族乡丰济村书记蓝岳华带领社会实践队成员参观,进入正堂,最上方的“种玉堂”三个字熠熠生辉,在大门左手边的长廊是畲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长廊的展板上穿插着畲族歌言和族规家训,读来令人深省。例如:“草木生死春来知,为人行事要细腻。草根那烂草也烂,人那败名一时辰。”想必蓝氏宗庙当时所有墙砖都镌刻有这些人文印记字样,对“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以及子孙后代起到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教育作用。
图:实践队成员在蓝氏家庙合影留恋 饶吴驰骋 摄
随后“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成员跟随丰济村书记来到丰济麻子坝畲族围屋,领略畲族风采,触摸历史建筑,感悟文化底蕴。步入“围屋”大门,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两重围龙屋,形成一个同心圆,象征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内涵。围屋内有近百套生活单元,适合数百人大家族居住,它印证了畲族和睦的民风。前人建造围屋时,在设计上融入了许多畲族元素。时隔多年,这些典型的畲乡雕刻和图案,依然栩栩如生。从围屋营造初始的选址、选材、上梁,到后期的装饰、入宅,都饱含了畲族历史发展中所累积的民族智慧,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作为新时代海外青年,我们应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推动闽西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
图:实践队成员们在麻子坝围屋合影留恋 饶吴驰骋 摄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观赏到表演形式“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客家船灯,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感受到湖洋镇水埔村围绕着“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主题,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坚定决心。此外,社会实践队成员了解到畲族民俗文化、民族特色、畲族服饰及畲乡建筑,学习到畲族人民孝祖敬宗、向心有序、同心同德和团结奋进的畲族传统精神。青年人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推动闽西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 责任编辑:宋旻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