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同学积极参与河南省团委组织的“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志愿宣讲活动,7月3日到5日期间在校内开展了双线结合的志愿讲解,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听众的热情。
双线结合的宣讲是安师文学院“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旗渠精神”志愿宣讲团的重要宣讲方式之一,主题团课勉励听众学子,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线上宣讲利用互联网思维,抓住青年学生特点,利用互联网媒介传播红旗渠精神。

(樊柯欣同学主讲线下团课,为大家介绍红旗渠的历史脉络)
7月3日下午,在前期资料准备充分后,宣讲团进行了线下主题团课,由团队成员樊柯欣同学作为主讲人,并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带领大家走进红旗渠的建设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共514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为了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难的生存问题,杨贵书记提出要修渠,于是三万七千的林县人民用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起了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民世代的干旱问题。
主题团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红旗渠除了最初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之外,在新时代,更开启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新篇章。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由此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