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河洛文化,探寻陈氏制鼓技艺的独特魅力
为了解洛阳地区非遗文化的现状以及传承工作的情况,深入发掘河洛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洛阳师范学院“豫”见非遗调研队开展了暑期非遗调研活动,7月11日下午,调研队前往白马寺镇陈村采访陈氏制鼓技艺传承人陈义超老师。
在开始调研前,非遗调研队做了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确定调研项目,从诸多非遗项目中选出合适的项目列入调研名单;其次是确定要拜访的传承人并与传承人取得联系确定采访时间及地点;最后是收集资料,对调研项目有初步的了解,拟写采访大纲。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制鼓技艺伴随着我们祖先最早的狩猎、战争、祭祀等活动,诞生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洛阳陈家制鼓技艺历史悠久,据不完整的陈氏家谱记载,陈家制鼓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其制鼓传人至今已至第十九代。经过历代传人的研究探索,形成了纯手工制作、用料讲究、工序精细、技术独特,制鼓品种多、鼓音纯正、美观耐用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以第十八代传人陈义超为首的陈家兄弟们,不断研究探索陈家制鼓技艺,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其成为我国北鼓制作的优秀代表。
陈义超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制鼓时如何选择材料,选择质地坚实、纹理细密、不容易破裂的好木材,鼓面采用皮厚、韧性强的牛皮,之前采用公牛皮,目前主要采用水牛皮。他讲述了陈氏制鼓的发展历史;南北方鼓的差别,南方地区的鼓多为小鼓,鼓声较高,中原地区多为大鼓,敲击起来气势恢宏;自己学习制鼓的经历以及制鼓的流程,目前鼓的制作采用“半手工”的方式进行,即手工和机器相结合,还提到制鼓之路主要面对的两个困难:鼓做不出来和做出来卖不出去。因无法购买齐全质量上乘的材料导致鼓无法制作出来,制作出来后受市场行情影响难以销售出去。“中华第一鼓”是陈义超老师最骄傲的作品,继该作品之后又参与制作了比“中华第一鼓”体积还大的鼓。陈义超老师表示前期自己投资仍难以发展陈氏鼓,加之年轻人不愿学习该技艺让他对陈氏鼓的传承道路产生迷茫之感,而后国家对非遗的扶持又让他看到了希望,继而在陈氏制鼓技艺传承之路上愈走愈坚定,陈氏鼓于他而言既是技艺的传承又是精神的延续。正是一代代手艺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对非遗传承的坚守,才让大家看到了非遗在当代绽放的绚烂色彩,而让非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整个采访过程轻松愉快,有关陈氏制鼓的故事从陈义超老师亲切的河南口音中娓娓道来,调研队的同学们听得入迷,纷纷表示此次采访之行收获颇丰。陈氏制鼓技艺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人精湛的制鼓技艺,使我们领略到了洛阳鼓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辛苦劳作、努力执着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陈氏制鼓技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调研队成员对陈义超老师的制鼓工艺流程进行了拍摄记录,制作成视频,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上宣传,以实际行动落实传统工艺数字化保存行动,拉近人们与“河洛非遗文化”的距离,为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樊瑞君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豫”见非遗调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