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7月20日电(通讯员 聂怡欣)为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响应国家传承非遗文化的号召,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生活的融合,2023年7月8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学话传承,文旅兴互融”——“寻迹畲乡”暑期三下乡团队拜访了彩编非遗传承人蓝海星师傅,团队成员通过亲身感受非遗制作,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交流,了解传承背后的故事。
参观风情文化园,初步认识畲族文化
在前一天抵达千秋村时,团队成员便前往参观畲族风情文化园,了解畲族的历史渊源以及风俗文化。在园里墙上集富有民族特色,充满艳丽色彩的彩编工艺品的照片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彩带,是畲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畲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定情之物,古老的纹饰,有着吉祥的寓意。”讲解员说道。
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团队成员对于畲族民俗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决定拜访彩带编织传承人蓝海星。
走访非遗传承人,体验畲族独有技艺
彩带编织是畲族女性从小便开始接触到的手艺,由她们编织出来的彩带花纹丰富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每一条彩带由不同的织纹图案组成,在精美的彩带里,承载这古时畲族先民的祈福信号,保留着最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最生动形象的代表畲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传承人拿出一根自己刚制作完成的彩带,上面充满着类似于甲骨文形状的符号。畲族没有文字,只有字符和几何图形,这些充满奥义的符号虽然形似于甲骨文,但是释义与甲骨文却全然不同,与今天的汉字也不一样,属于畲民的独特创造。经过“翻译”,原来它们是最常用的祝福语——吉祥如意。
彩带编织的整个工艺流程包括绕线、提棕、编织,一个织带架,绑上几十根彩色丝线,一块削尖的竹片,一挑一拨穿插其中,独具畲族风采的彩带便在一双巧手中渐显雏形。据了解到一个制成的手工艺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对简单的彩带需要编织一个星期,而复杂图案花纹的则是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因为还有着其他事情,所以没有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彩带编织里,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一些。” 蓝师傅解释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通讯员 房嘉莉 摄
“彩带编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制作者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认真仔细地操作,控制好手上力度,避免彩带过紧或过松,造成宽度不一致的结果。”团队成员在动手体验过编织后说道。
一条图案精美的畲族彩带需要制作者精心设计,规划图案,打好底稿,然后在编制过程中更是需要耗费制作者的大量精力与时间。繁琐而又重复的工作使得年青一代避而远之,手艺传承成为一大难题。除此之外,很多青年人会选择外出打工,越来越少的畲族女孩愿意学习这项手工技艺,善于编织彩带的手工艺者则更是稀少。
为推动特色民族手工技艺的流传与发展,团队成员提出创新性发展彩带编织技艺,将彩带编织与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深度挖掘编织彩带的潜能,把彩带编织运用至文创产品上,如背包、手链、帽子等可以体现畲族风情与畲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使游客们近距离感受畲族文化,增大文化传播范围,扩展文化传播途径,助力彩带编织技艺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此次实践采访,团队成员了解了畲族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动手体验感知制作的不易,领略到了畲族编织技艺的独特魅力,感知到了技艺传承的困难,对于彩编发展难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致力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畲族人民的专注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