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耕地红线,助力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措施,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仍然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为深入了解耕地利用状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于7月15日走进青岛市胶州市部分村庄开展调研。
夯实理论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员计划通过到各个村庄实地考察了解耕地林果化实际情况。在此之前,实践队成员通过多方渠道,学习耕地利用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以便后期进行数据分析。各个村庄发展情况不同,耕地林果化的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实践队成员首先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选择林果化较为明显的几个村庄作为调研对象。
开启调研之旅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目的村庄附近耕地进行考察。实践队员们发现,耕地基本没有荒废现象,目前农田上农作物以玉米为主。随后,实践队员们进入农田,发现每隔几块玉米田就出现一片桃树。
实践队员观察到,大部分的桃林似乎打理的并不细致,桃林内长满杂草,六七月份正是桃树结果的时节,或青或红的桃子缀在绿叶之间,但桃子个头大小不一,不少桃子都有虫子啃咬的痕迹,品相并不算好。
随后实践队员们进入村庄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问卷涉及内容较多,包括农户家庭条件,耕地利用情况,农户家庭收入等各方面,填写较为复杂,因此,实践队员们以与村民聊天方式了解相关情况,填写问卷,获得更多有效数据。
深入了解缘由
实践队员在与农户的交谈中了解到,目前种植农作物收入并不理想。“种子,肥料,农药成本较高,而粮食价钱却并不可观。”一位农户告诉实践队员们。对此,指导老师分析道:“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活压力也逐步增加,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差,收益低,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青壮年往往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很少以务农为主业;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纪偏大,以中老年人为主,除农忙季节外同时也从事其他工作,而且相较之下,其他工作的工资收入更具吸引力。”
一位农户李大伯告诉实践队员们,他虽然耕种农田,但同时每天参与道路绿化工作,一天一百多元的工钱,几十天赶超一亩地一整年的收入。“种植农作物耗时耗力,而传统农户又不忍心荒废耕地,种植树木成为最好的办法。”他说。
实践队员们了解情况后分析得出,作为传统农作物种植地,农户没有经验,没有销售途径,也并不抱有通过种植桃树此类作物增收的希望,种植后并不仔细打理。这样除了种植树苗期间需要人力,后期树苗成长几乎不耗费任何财力物力。于是这种方式开始兴起。另外,当一个地块周围大量种植树木,该地块所属农户仍想继续种植农作物困难增加:周围树木遮挡作物阳光,不打理的树林很容易给农作物带来虫害和杂草,大型播种机、收割机难以进入农田作业……于是耕地林果化现象逐渐形成。
寻求未来之路
实践队员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村民积极性是耕地利用的关键,而调动村民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村民收入问题。该地地势平坦,农田间并无阻隔,有队员们认为如果合理承包、耕作土地,不仅可以保护耕地,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阻止承包耕作方式的一方面是技术,村民们都以家庭为单位作业,有承包经验的农户很少,大片农田种植与小型作业截然不同,管理更为复杂。另一方面是销售渠道受限,村庄里以往都是收获季节有上门收粮商家,价格双方满意后直接出售。而承包是产量巨大,并且这样出售对农户增加收入并无利处。交谈过程中村民们透露近几年出现承包大片土地种植旱稻的农户,他们已经开始探索提高农产品质量,产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来实现增收,但是销售渠道仍然受限。
队员们由此向村民们宣传土地承包相关政策,有部分村民也表明愿意承包土地,还有村民表示也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紧接着,实践队员们向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思路,将网络上搜集的相关案例展示给农户,将一些电商销售渠道介绍给农户,以期为耕地保护和农民增收找到思路。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保护耕地仍是一场持久战。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仍将继续开展相关走访调查,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