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来到萧山区寻访抗美援朝老兵王月昌。当实践队成员来到王月昌老人的家里时,这位业已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正赤着臂膀在打理后院。了解实践队成员的来意之后,他端坐在椅子上,缓缓讲述起那段战争岁月。

图为王月昌老兵敬礼
王老今年89岁,回忆起当时的战场环境,他脱口而出“冷、苦”。“我们接到命令之后,直接奔赴鸭鸭绿江,在安东地区徒步过境,到达朝鲜。”在冬天,恶劣的路况已不足为提,更致命的是极端天气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在当年缺食、少药、短衣的情况下,患上这些疾病相当于被判了死刑。“光是徒步过境,我们就已经损失了好几万的兄弟了。”王老唏嘘着,眼里泛起晶莹的泪花。
作为战场上支增部队的一员,王老的任务是修复飞机炸毁的铁路,整理路况使辎重部队得以前进,在部队同志都累的爬不起来的时候,朝鲜百姓伸出了援助之手,老人小孩女人齐上阵,“朝鲜百姓的习惯很奇特,他们搬运物品都习惯用一个大篮子顶在头上,而不是用手。”在十几岁的王月昌心里,篮子里顶的不仅是沉重的石头,还是中朝人民拳拳友谊的结晶。

图为“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成员为老兵佩戴勋章
谈及参战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情,王老的手微微颤抖,“1951年11月13日晚上,飞机飞过来引爆了定时炸弹,整个队伍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伤亡,牺牲八十多人,重伤七十多人,在我边上的同志因为被炸弹波及霎时间灰飞烟灭,连个全尸都无法保留,”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掀起了裤脚,“一个弹片划过我的膝盖,伤口到现在还会痒痒的。我很庆幸我没有死在那片战场上,那时候想着,我们牺牲了那么多人,一定要为战友报仇!为战友活下去!”讲到这里,王老紧抓椅背的手青筋四起,难掩愤慨之情。

图为王月昌老兵的抗美援朝战争表彰会纪念品

图为“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成员对老兵勋章进行拍摄
“后勤干了没多久,我就去干文艺兵了。”说完这句话,老人还有点不好意思,他用手摸摸头,腼腆笑笑。也许是讲到了热爱的事物,王老人一扫之前的沉重气氛,激动的挥舞着双手,眼里熠熠闪光,“我还会拉手风琴呢,可惜从文工团回来之后乐器都上交了,”老人搓搓手略表遗憾,“给你们唱几首军歌吧!”
老人不仅会唱慰问志愿军小唱、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还会唱不少朝鲜歌曲。几十年的岁月如流水般逝去,也许战友的面目已经模糊,也许记忆也在逐渐消逝,但这些美妙的旋律永远镌刻在王月昌老人的记忆里。无论什么时候再次听到,歌声都会触动老人的内心最深处,记忆的阀门也随之打开。
抗美援朝抗战争胜利之后,王老回到家乡,带回了两枚奖章、一个搪瓷缸和一块三角巾。生锈的铜奖章上的每一道锈痕都纪念着王月昌老人的赫赫功绩,掉漆的搪瓷缸上的每一块漆迹、破烂的三角巾上的每一条折痕都见证着几十年前那场战斗的艰苦卓绝,艰难困苦。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不忘来时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为此,“红忆寻声”社会实践队将步履不停,我们一直在路上。

图为“红忆循声”社会实践团成员与王月昌老兵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