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陕西临潼、河南驻马店、漯河、周口市暑期社会活动圆满结束
为调研我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和现代农业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7月11日至7月24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河南“党群合力卫粮田,颗粒归仓筑国安”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建华、陆军的带领下展开调研学习工作。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历时14天,地跨两省四市,获得了漯河市气象局、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商水县高标准农业示范区等7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实践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阅历、有所思考,成果颇丰。
7月11日至13日,7月17日,实践队先后来到西安临潼,河南漯河市气象局就气象工作和农业发展间的关系展开调研。在西安临潼,实践队员们与零口街道办鬲主任、当地村民、干部就今年夏季出现的连阴雨展开讨论,各村村民、街道办工作人员均提到:由于连续阴雨天气,今年的夏季小麦收成受灾严重,相比于往年减产近四成。实践队员意识到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由此,实践队伍带着疑惑,前往临潼区气象观测站、漯河市气象局展开下一步的调研。
在临潼区气象局,实践队员实地观察各式各样的气象监测设备,这些基本的土壤湿度、土壤温度、风速、压强观测数据能直观的为我们了解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条件。在漯河市气象局,董羽仑、江清霞两位总工程师进一步为实践队伍介绍此次烂场雨的成因、特点,让队员以气象专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了解此次降雨,紧接着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气象部门如何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帮助各街道、村镇应对此次降雨麦收危机,保障麦收工作顺利进行。实践队员们意识到,维护农业正常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的气象部门必须提升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测能力,提升农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能力。
7月15日,实践队抵达实践的第二站,种粮大村——驻马店市上蔡县前王村。实践队抵达时,前王村村支书还在田间劳作,实践队员们立马撸起袖子,一边帮助村民除草,一边了解今年夏季连阴雨对小麦抢收工作的影响情况。据村支书和当地村民介绍,得益于农机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当地的小麦受灾情况不算严重,在当地党委的帮助下,抢收工作也紧张顺利的完成。
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究竟能帮助农民解决哪些问题?农业发展“靠天吃饭”的现实困难能否解决?带着种种疑问,实践队员们从7月18日至7月22日在漯河市王岗镇、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三地继续调研。
在临颍县王岗镇,实践队员们通过当地特色辣椒产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到王岗镇通过“党建引领聚力,助推产业发展”的模式,在镇党委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企业创新、三产融合的发展道路,使党组织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大大促进了小辣椒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在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丰硕的科技成果让实践队员们记忆深刻,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具有优良性状的周麦、周豆、周花等品种更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商水县国家级高标准农业示范区,映入实践队员眼帘的是整齐规范的农田、悬空作业的无人机、水肥一体化系统和农业物联网终端操作平台等现代农业系统。实践队调研期间,恰逢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俊忠及观摩团莅临商水县国家级高标准农业示范区指导工作,实践队员们参与到现场志愿工作中来,为观摩会议的顺利进行贡献了一份力量。

经过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气象灾害影响下现代农业模式如何帮助农民增产丰收两个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践队员们注意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气象灾害的预警防控都广泛应用了信息科学技术。这激励着青年学子们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把所学知识真正用在田间地头,村屯人家,为乡村振兴、农业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