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时空,聆听古代交响
——西安理工大学“拾遗焕新,巧研古音”社会实践队调研纪实(一)
西安鼓乐始于汉,盛于唐,是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因保留了唐宋以来多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传统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西安鼓乐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暑期,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拾遗焕新,巧研古音”社会实践队前往西安音乐学院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内包含西安鼓乐专题展区及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展区。跟随讲解员的生动解说,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和繁荣,这一时期西域诸国的音乐、器乐纷纷传入中原,通过三彩骆驼载乐俑等考古文物,实践队员们见识到了早期长颈琉特类乐器、阮咸类琵琶乐器、编钟、编磬、筚篥、排箫等乐器,通过壁画、陶俑等了解了隋唐时期的乐舞文化。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西安鼓乐专家程天健教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访谈,围绕西安鼓乐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
程天健,
陕西省文化厅西安鼓乐专家委员会暨西安鼓乐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化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室主任,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所副所长。

在访谈中,程天健教授向队员们介绍到:“目前西安鼓乐仅在西安保留着六个百年鼓乐社,鼓乐社作为传承西安鼓乐的重要场所,面临诸多危机。很多老艺人自己的孩子为了解决生计在外工作,而鼓乐演出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新的事物,导致人才的流失和传承的困难。最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鼓乐社失去了发展的空间,限制了西安鼓乐的发展和传承。”
实践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并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积极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调研对于西安鼓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践团队将借助新媒体和数字化方式持续做好西安鼓乐这一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工作。

团队:拾遗焕新,巧研古音
指导教师:刘晨雪
带队教师: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