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江苏理工学院红“鲤”跃水,龙城探“运”暑期研学团前往青果巷和机械一村展开实地考察走访实践活动,探寻其中的运河红色文化。
时间的汇流让不仅让我们产生交集,还让我们携手奔赴更远的未来。我想不仅是时间如此,文化亦是如此。而探寻文化的时间长河对二十几岁的我来说亦是一次成长与收获,此次的实践收获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还有终身的践行。
无论是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运河文化还是作为中华儿女对承担历史责任的义务,大运河文化早已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重要存在。从古至今,它从未停止奔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生活变迁,它从不缺席。
在青果巷进行社区运河与红色文化调研 刘凤至 供图
常州三杰,不知大家是否熟知,他们是生长在常州段运河的祖国烈士。他们经历的风雨颠簸是后人了解他们的途径,他们留下影像则是他们为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证明。在了解了常州红色运河文化之后,我想在今天他们不仅是我们行身立则的榜样,更是我们建设伟大祖国的动力来源。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宣传红色文化,不能突兀地片面地只宣传精神,而是要抓住他们精神的内核—产生的过程。他们是以身躯之力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英雄,我们更应该了解他们一生的成长,了解是什么造就了他们,才能在他们事业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与青果巷里讲述运河与红色文化历史的老奶奶合影 刘凤至 供图
在我们了解了百年前他们是如何坚定地走向中国的革命事业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那种为祖国坚定奉献自己的大爱精神,没有一丝后悔。没有人有永远的18岁,祖国却永远有18岁的青年,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前仆后继。
而在现在,反观自身。我们生活在更进步的时代,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上我们也有了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做法,同时也有更多的榜样与伙伴——为国家选择技术攻坚的专业大学生;想要参加奥运,为国争光而坚持训练的运动员;去偏远山区支教的青年学生;在洪灾地震中挺身而出的青年救援队。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同学,他们更是我们的战友!
队员在常州三杰纪念馆参观 刘凤至 供图
“出走”与“归来”似乎是每一代年轻人的选择。我想当机械一村90岁的高龄老人,回看自己的一生,会发现本没有人生轨道的既定与否,能影响自己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文化与个人选择,而他们人生的每一步都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印记。不仅是时代选择了他们,也是他们选择了时代。
所以,人在自己一生的经历中存在太多的变量,会不断思考各种事情的价值。而意义的产生往往是人本身。因为事情只有付诸行动才会有价值。我们每天在各种媒体上都会看到各种在行动的人,有青年人有中年人也有老年人。
老年人的年代就像逝去的运河水,在差不多只剩回忆的时间里,他们仍有作为。中年人在历经半生,让我感受到年轻时的一腔热血似乎犹存。而我们的明天触手可及,所以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被期待的人,更应该有所作为,不辜负每一份期许,带着他们的热爱继续奔赴祖国更好的未来。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中的红色文化在这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在今天,在运河的沿岸,仍生活着祖国的青年,所以继续宣扬红色运河文化对培养祖国青年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强有力的文化竞争中,红色运河文化是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因此,加强红色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更是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责任,让我们的红色运河文化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国际,让更多人了解。
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深刻的体会到“时间在推着我们向前走,就像大运河的水一直地奔流”。我想运河水不是各自为段,而是在相遇之后合流奔涌,年轻一代有幸接触老一代的经验传授,并以涌动的生命力继续传承。所以,在此刻,也让运河的红色血脉继续更新涌动吧。
通讯员:刘凤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