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梦南 摄影:曹俊豪、胡文静)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溯源。2023年7月5日,安徽新华学院青年实践队来到宣城市宣州区皖南花鼓戏博物馆,在国家级皖南花鼓戏非遗传承人杨玉屏老师的讲述中,走进皖南花鼓戏的前世今生。

在杨玉屏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皖南花鼓戏于1868年由移民引入,根据皖南百姓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是安徽5大剧种之一,是宣城本土地方剧种,它区别于淮北等地花鼓戏,是宣城家家户户都会哼唱的特色文化,是宣城百姓的精神食粮。随后杨老师向大家展示花鼓戏特有的服装与饰品,一件件色彩鲜艳,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戏服让团队成员不由地感叹它的精美,也对皖南花鼓戏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橱柜里的照片深深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杨老师说,这些照片是皖南花鼓戏的前辈们,他们热爱花鼓戏,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传承花鼓戏,“我想要把他们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皖南花鼓戏,了解花鼓戏的发展史,把花鼓戏留给后人”。这些照片表达着前辈们对花鼓戏的热爱,队员们都为他们这种坚守、这种传承中华文化的执着精神感到动容。

最后杨玉屏老师也表达了对皖南花鼓戏发展的担忧,作为传承人,她希望守住原有的东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杨老师认为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她坚持从小培养学生,开展免费培训班,推动皖南花鼓戏走进校园,做到戏剧年轻化,让更多青年人加入传承花鼓戏的队伍,为花鼓戏的发展注入新鲜血脉。
本次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青年学子作为创新的先锋队,有能力也有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道路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年一代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气,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以勇毅创新的姿态,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在不断学习与积淀中,自信地走在非遗传承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