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悠悠,响彻山野
一片热忱,一身热爱。
婉转悠扬的乐曲为我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民乐的魅力激起教育学院学子探索的好奇心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
以“美育”为引
从了解乡村民乐团的建立开始
到感受蟳埔村人文风情为终
开启本次“美育教育进乡村课堂”的民乐之旅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精神,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启动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日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美育教育进乡村课堂”社会实践队分别前往福州市晋安区宦溪中心小学及泉州市博物馆、泉州市蟳埔村等地区开展实践调研。以乡村民乐团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地方性民族音乐——泉州“南音”为研究主体,探索民乐在地方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的传承路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图 1 团队成员集体合影留念
“声”之旅:民乐响彻山野,为乡村孩子勾勒艺术天空——福州宦溪中心小学民乐团
团队成员来到位于福州晋安区宦溪镇的宦溪中心小学。进入校园,团队成员便悠扬的乐器合奏深深吸引。琵琶、中阮、竹笛多种乐器声和谐交织着,音乐教室中坐着的稚嫩面孔精神饱满,全情投入,在青年指挥家聂志勇老师的带领下,十几个声部密切配合,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乐团自2019年创办,至今已持续4年。虽然招收的都是小学、初中学生,年龄尚小且接触到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是他们的演奏效果却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音乐特长生。学校大力支持,乐团带队老师倾囊相授,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兴趣高涨。正因这样严丝合缝的培养模式,乐团得以够续存至今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然而,在资金不足、场地有限、生源外流的三重困境下,如此乡村乐团却也面临停办风险。通过本次活动,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宦溪中心小学达成合作共识,团队音乐学院同学将为乐团提供线上线下的专业交流,广泛收集以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特色曲目演奏片段如台江十番音乐、泉州南音等,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课程,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当下时兴的“元宇宙”技术搭建线上实时交互平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乡村学校民乐团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旨在为乡村民乐团的长期续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 2 团队成员现场观摩民乐演奏
图 3 团队成员与校长、乐团负责人交流
图 4 团队成员与校领导合影留念
“乐”之旅:传统曲艺赋能,让民乐教育彰显地域色彩——泉州“南音”深度探索
以乡村学校民乐教育为契机,泉州“南音”为线索,团队成员开启泉州民乐之旅。通过参观泉州博物馆、泉州非遗博物馆,团队成员从一手史料中寻找南音作为地方优秀曲艺文化的独特之处,从陈列的历史文物中窥见在漫长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珍贵曲谱,体悟具有“中国史上活化石”之称的南音在情感、思想、文化层面的育人价值。
图 5 团队成员了解南音相关乐器服饰
图 6 团队成员学习南音历史
图 7 团队成员观赏历史文物
图 8 南音曲谱
无论是静坐于南音艺苑场馆,还是驻足于金鱼巷内南音阁前,“南音”演奏的现场体验经历都给团队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闽南方言对非本地人来说有些晦涩陌生,但引人入胜的婉转旋律,乐器间的紧密配合仍能轻松地为团队成员们带来听觉上的震撼。
图 9 南音阁南音演出
图 10 南音艺苑演出
在南音乐团举办的“泉州南音零距离接触”——学校美育研学体验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了解南音历史渊源、体会拜馆仪式的文化因素,欣赏到南音经典曲目表演,而且零距离体验到南音上四管、下四管乐器的教学,并尝试南音小乐器的合奏实践。丰富的实践经历使成员全方位走进南音,了解南音,发挥成员的专业优势将学习和实践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利用泉州本土资源赋予乡村学校更多教学案例和可借鉴经验。
图 11 南音研学活动
“美”之旅:非遗手艺传承,“簪花一笑”与乡村振兴——“临海渔村”泉州蟳埔村走访
本次社会实践之旅的终点站是泉州蟳埔村。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感受以非遗手艺“簪花”为特色的乡村独特地域文化体验村民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坐落着这样一座浪漫的村落。蟳埔村是泉州著名的小渔村,其一大特色为房子以海蛎壳为建筑材料,有着“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另一特色则为,村中女性,无论老少无不头顶簪花,身着花裳,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淳朴的民风在这座乡村体现得淋漓尽致。2008年,簪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头顶花园”的美称,更是美的象征。辛勤劳作、吃苦耐劳是对蟳埔女们的最美赞誉,头上的鲜花是她们对美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更是诠释“美”的鲜活素材,为美育教育提供天然的,最原始的“社会课堂”。团队成员在走访中体悟传统非遗手艺在发达的现代旅游业中的活态传承;乡风在建设中走向文明,也蟳埔村在特色文化符号中走向繁荣振兴。
图 12 蟳埔村特色民居
图 13 团队成员参观蟳埔村
图 14 蟳埔村特色“簪花”
落实好“五育并举”,其关键是落实贯穿于全部育人活动中的整体性美育,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涵养高雅的审美趣味、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浩瀚的精神世界。美育教育涵盖的范围广泛,“美育教育进乡村课堂”团队选取美育教育中民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为问题研究核心,在走访学习、亲身实践中领悟地方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民乐团的实践路径之一是将地方优秀的曲艺融入教学,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别有一方韵味的本土民乐团。此外,美育教育不应拘泥于课堂,秉持“生活即学校”的理念,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背后蕴含的深刻价值和人文精神。
供稿/教育学院2022级教育学班余天琦
供图/教育学院2022级教育学班余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