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学院团委暑期三下乡活动,并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福建医科大学“医路有我”实践小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到了泉州晋江市,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访海丝非遗路 拂红色杏林风”的活动。通过走进非遗文化和深化红色精神,丰富大学生暑期文化生活,使大学生更充分更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中国、世遗泉州贡献一份力量。
2023年7月24日,实践小队的十四名成员来到了泉州提线木偶剧院,探寻泉州非遗文化之提线木偶的独特魅力。泉州提线木偶,起源于秦汉,古称“悬丝傀儡”,福建闽南人称它“嘉礼”。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傀儡戏剧。它的演出遵循一套极其精湛而又繁杂的操线手法,表演难度系数极髙且表现力极强,令人叹为观止。表演者通过巧妙地操纵木偶,为观众呈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戏剧,更是一种艺术的传承和表达。

踏入木偶剧院时,我们惊喜地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可爱的孩子们前来观赏木偶戏。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孩子们特别喜欢在周末或假期来这里观看木偶戏。文化的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许多孩子们从小便有幸接触到木偶文化,随着年纪增长、阅历丰富,他们对于木偶戏的认知和感悟也会不断更新迭代。他们带着纯真的目光,陶醉在木偶的世界中,无论是木偶的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份孕育而生的热爱,将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为推动木偶戏蓬勃发展的新兴动力。来到剧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艺术表演的无限魔力,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观众在这棵文化传承之树上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颜色。
随着钟声响起,演出正式开始。这其中让人印象深刻地不仅仅是表演本身,还有非常投入的表演老师们,他们或唱或演,将身心交托于木偶之上,成就了非遗艺术。开场小戏《贵妃醉酒》,生动演绎了杨贵妃酒醉失态的画面,展示了这位绝代美人心境的不断变化。

【图为提线木偶戏剧目《贵妃醉酒》】

【图为演出结束后一位游客小朋友与小沙弥木偶的合照】
泉州提线木偶制作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木偶师傅要选取上等的木材,经过雕刻、上色等工艺处理,使得木偶栩栩如生。接着,木偶师傅要将细线绑在木偶的身体各个关节上,并经过反复调试,使得木偶能够灵活地动作。最后,木偶师傅会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为木偶制作衣饰和道具,使得木偶形象更加丰富多样。

【图为木偶师正在为木偶制作道具,展现泉州提线木偶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
演出结束后,实践小队采访了剧院中的优秀演员戴勋老师,戴老师在得知实践队的来意后十分喜悦,与队员们促膝交谈。戴老师自己就是从小观看过木偶戏,对这种表演艺术形式的喜爱就像一颗种子,不知不觉的扎在内心深处,在因缘际会中指引他走上演绎木偶戏剧的职业道路。即使80年代遇到事业低谷,他也没想过放弃。谈及对于提线木偶未来的展望时,戴老师这样说道:“我认为,传承的同时,必须兼顾发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目的,应该是把它视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努力保持它活泼而独特的生命形态与内在活力。这是它永续传承的根本所在”。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感。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将提线木偶戏传承给后代,并积极参与推广和宣传。这同样是千千万万个非遗文化守护者内心的坚持。他也对同学们给出了珍贵的建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凡伟大事业的建立必须从基础开始,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干。没有什么一蹴而就,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收获最终的成功”。

【图为戴勋老师为实践队队员们亲切交谈,普及非遗文化】
通过此次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泉州提线木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只有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实践奋斗与坚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再进而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演出终有时,但传承却能不断。作为悬丝傀儡艺术的代表,泉州提线木偶的传承和表演值得期待和肯定。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记载着中国的故事,而我们,立志把这个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图为实践队与戴勋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