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湿地公园是一种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响应“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淮北师范大学2022级网络工程班学生积极行动,在淮南市湿地公园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公园的环境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淮南市湿地公园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占地约3000亩,是淮河流域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该公园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4年对外开放,主要由湖泊、沼泽、草甸、林地等不同类型的湿地组成,拥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鸟类资源,是淮南市的一张生态名片。
公园内人来人往,或三五成群的孩童,或温馨和睦的三口之家,或悠闲踱步的老翁,熙熙攘攘中重叠着山清水秀的清新,不需融入这片安宁,就已经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叹。学业的忙碌工作的喧嚣都已然远去。
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淮南市湿地公园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湿地公园有效地改善了淮河水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湿地公园通过人工湿地系统对淮河水进行净化处理,每天可处理约5万吨污水,使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同时也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
- 湿地公园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湿地公园种植了各种水生植物和乔灌木,形成了多层次的植被结构,增加了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也调节了城市气候,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
- 湿地公园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湿地公园设有科普教育中心、观鸟亭、休闲广场等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学习知识、放松身心的场所,同时也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和志愿服务,普及了湿地保护的知识和意义,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环境责任感和参与度。
尽管如此,淮南市湿地公园在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 湿地公园的管理和维护不够规范,导致部分湿地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游客在湿地公园内随意投放垃圾、喂食动物、捕捞鱼虾等行为,影响了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平衡。同时,也有部分管理人员在湿地公园内进行不合理的修剪、施肥、喷药等操作,破坏了湿地的原生态特征。
- 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城市居民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不够深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城市居民对湿地公园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清楚,对湿地保护的知识和意义缺乏兴趣和关注,对湿地公园的参观和体验感到无聊和厌倦。同时,也有部分城市居民对湿地公园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如增加娱乐设施、扩大开发范围等,忽视了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