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临沂8月26日电(通讯员 黄宗欣)
红色记忆流淌着鲜活的红色血脉,蕴含着伟大的建党精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中最生动的教材。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激荡,我们唯有传承红色记忆,发扬红色荣光,守住红色血脉,才能站稳脚跟、开创未来。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理论的集中表达,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需要每个人去学习和体悟。红色经典是红色文化的精华部分,而红色遗迹是红色经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红色革命精神的主要载体。追溯红色经典,传承红色记忆,从革命先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是此次“三下乡”实践目的所在。2023年8月53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星火中队”实践队队员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深入走访红色遗迹山东省政府旧址,展开有关党史教育调查问卷以及宣讲建党精神,同时参观了当地的红色遗迹,在人民群众中切实了解党的事迹,在实践中追溯了革命先辈奋斗的历史时光。透过历史的遗迹,望见敢为人先的革命领袖,指挥若定、夺取革命胜利;邂逅勇往直前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无畏勇敢冲锋;崇敬为国为民的革命信仰,心怀感恩,以此为基,不断前行。
开展本次社会实践前,星火中队实践队员通过搜集各种材料,通过线上会议与线下实践相结合讨论本次社会实践具体计划,最终确定了本次社会实践的地点,以莱芜战役纪念馆为实践地点。莱芜战役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的黄山之上,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馆名为迟浩田题写。莱芜战役纪念馆由革命烈士纪念碑、展览馆和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构成,成“品”字布局。革命烈士纪念塔高19米,花岗石砌成,为全国100个重点纪念碑之一。展览馆设有序厅、战前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五个部分,设计理念新颖,布展形式艺术,展览内容丰富翔实、史料齐全。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黄山之巅,总高19.8米,方形塔底边长为8.15米,由泰山花岗石砌成,象征着在莱芜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重如泰山。

图为莱芜战役纪念馆
高大的陈毅将军的雕像矗立在纪念馆入口中央,威风凛凛,把那时陈毅将军的意气风发描绘地栩栩如生,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望着远方,似乎在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进入馆内,沿着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图片回望,回望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过往,看着印在墙上的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那是要一生都要刻在心中的革命英雄。一件件历经战火洗礼的武器、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战争场景、一段又一段叙述的文字,真实再现了莱芜战役和鲁中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展柜中的武器,早已锈迹斑斑,陈旧暗淡,但是这又是宝物,它见证着那段烽火狼烟的岁月,这些武器好似饱经风霜的老者,陈述着那时上阵杀敌时的无畏和我必成功的决心。全景画馆画高17米,周长120米,地面塑型1100平方米,模拟实战场景,模拟音响、自然光等,融“声、光、电”于一体,给人以身临其境和惊心动魄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昏黄的灯光、逼真的场景、坚毅的身影,馆内一个又一个的抗战仿真场景,在匠人的手中真实还原,看着战士们坚毅的面庞,仿佛又重回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馆内3D全景馆是令人最震撼的地方,通过旋转看台,仿佛回到了莱芜战役进入决胜阶段的作战现场,一阵阵枪声擦过耳畔,一声声嘶吼直撼内心,站在看台上看着台下遍地硝烟四起,一架架纺车,一辆辆独轮车,一副副担架都在像人们诉说那场战争胜利有多么的来之不易。一首民工歌谣这样说道:“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大坏蛋。”曾经有位参加支前大军的老人说过这样一番话,他说他当年推着木轮车运送两发炮弹到前线,走到半路天上突然下起了雨,他害怕炮弹受潮打不响,便把全身的衣服脱下来盖在炮弹上,到了前线之后组织上给他发钱,让他抓紧回家,这里并不安全。但他并不着急回去,一定要在旁边看着这两发炮弹打出去他才放心。毛主席语录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就体现在这里。

图为莱芜战役纪念馆
站在烈士纪念碑前,心中感慨万千,馆内的每一处在脑海深处汇成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役画卷,19.8米的高塔,却也无法描绘出英雄先烈们的伟岸。随后在缅怀堂内,低头静默,缅怀革命先烈,此刻不再是看着书本中的描述了解着英雄们的故事,此刻是真真切切体会到战役的惊心动魄和艰苦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