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号召,助力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蓬勃发展,7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飞‘扬’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扬州市广陵区瘦西湖风景区开展扬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人香调研活动,探寻文人香非遗文化传播新思维、新路径。实践队队员们通过与“云水三千香事馆”负责人兼制香老师张玲交谈,切身感受文人香的魅力。
瘦西湖岸曲水边,一亭一台尽雅致
“云水三千香事馆”坐落在扬州市广陵区瘦西湖风景区内,实践团队到达时,香事馆才刚刚开张。馆内古朴雅致,木桌和木椅整齐排列着,透过玻璃可以观赏到小桥流水人家,环境非常雅致。张玲着一身素雅白色旗袍,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文人香。她说,“文人雅士大多善于制香,他们会将香赠送给文友。宋代时期,文人间流行斗香,他们将各自的香进行品评、比试,是一种生活中的趣味。”
同时,团队成员还了解到,张玲是文学毕业生,虽然生在南京却非常热爱扬州古色古香的氛围,便一人来到扬州从品茶、插花开始学起。她所从事的香文化传播行业既是她的职业又是她的热爱。她希望能够把古代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而不是让文人香这一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熏笼金炉小篆香,雅韵闲时静心享
不同的文人香根据形态有不同的制作方法。
如做香丸会额外添加蜂蜜以达到粘合的效果。而香囊制作方法就相对简单,要将不添加任何香精的药材放入研磨钵分批进行研磨,最后再一并装入香囊中。篆香则会用到香粉,要将香粉填实至金属模具,最后将模具提起即可得到相应的图案。最后点一炷香以点燃香粉,盖上炉盖,袅袅香烟便从小炉中飘出,漂亮的青灰色“S”曲线在空中展开。实践团队队员们整套制作流程下来时间为30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不短非常适合休闲的时候制作。张玲老师说文人香重在香陪衬下的琴棋书画等文人雅事,香能让人的心平静下来,更适合当今年轻人寻觅心灵的恬静。
宋元鼎盛晚清绝,今朝传承靠青年
据悉,香文化在晚清遭受到了文化冲击而逐渐衰亡,甚至一度出现断层的现象。所以,如今很多人并不知道香该如何使用,有哪些形式,如何操作。尤其在化学香品盛行的情形下,让人们返璞归真,重拾香文化对传承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这是个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香事馆在节假日和农历三月会迎来人流量高峰,同时也会随着旅游淡季旺季周期性变化。”让张玲欣喜的是,人群中青年人占大多数,并且许多人会穿着汉服体验制作过程,别有一番雅兴。同时很多的家长也会带小孩子前来学习如何制香,家长们认为让孩子从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锻炼动手能力之余还可以追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于是香事馆也开展了相应的亲子体验活动,也开发了相关文创产品。目前,张玲也在积极推动文人香事项目申请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让文人香事从扬州走向江苏再走向国家。
张玲表示:“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像小红书等平台了解传统文化,它正处于一个复兴的阶段。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的状态,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追寻精神上的满足。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会推动文化的发展。”扬州文人香馆张玲寄希望于这个时代,也寄希望于青年。她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坚守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香文化未来的深切期许。对于文人香未来的发展,张玲老师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寄予当代青年人殷切期望,她始终相信文人香文化一定会在青年手中发扬光大。

“扬州好,香事最难忘。”经过一番访问,实践团队队员们对文人香文化有了新的感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张玲如是说。扬州从不缺乏文化,延续至今的文化给予了扬州底蕴,帮助扬州树立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文人香早已融入了每个扬州人的血脉之中,存在于扬州人的日常生活。在文人香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希望能够以扬州为发展基点,辐射周边地区,以实体体验馆加网络宣传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文人香文化,助力文人香的延续和推广。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飞‘扬’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也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积极运用调查问卷、走访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扬州文人香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积极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以青年之力赋能扬州文人香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