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叶如掌向阳绿,红土育薯为人甜
7月3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红安寻迹实践小队前往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进行特色产业实地调研。
红安苕是生长在大别山的红薯,因形状、质地与别地不同,成为了红安特产之一。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合作社以红安苕为核心产品,结合食用菌种植、水厂养殖、中草药种植等,进行农产品的直销与再加工,打造集科技、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
在杏花乡龙潭寺下车,实践小队看到不远处有许多工人在大棚边进行红薯藤蔓的装车,在得到了工人对调研活动的允许后,队员们参与进了劳动,在劳动过程的攀谈中,实践小队了解到正在车上的红薯藤,是即将运往十几公里外的种植基地的红薯种苗。随后,实践队伍进入了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在合作社红安苕种苗组培脱毒工作员的带领下,对合作社红薯基地进行了参观。基地试验田红薯露天种植红安苕的种苗脱毒组培扩繁工作在冬春两季的温室大棚里完成,七月初,最后几批红薯种苗正运往县内各地进行种植,在九月、十月进行红薯的采收。
“我是红安龙潭寺人,希望能改善当地的环境和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之前村里引进的公司创业不成功,我们就自己回来做,抱着部队军人的决心,别人做不好的事,我们非要把它做成功,于是我们就成立了合作社。”现任合作社理事长的退伍军人姚峰这样说起合作社的初创信念。
在合作社建立前期,姚峰同志进行了大量的考察,最后,合作社决定从现代农业科技入手,改善红薯品质。合作社与与华中农业大学蔡建奎教授展开合作,为红薯品质提升提供技术保障,助力增产增收,并新建了红安苕组培脱毒中心,建立湖北红安红薯科技小院。
“在组培脱毒中心里,有着最先进的光照温度声控系统,试管里的一株苗,经过扩繁,可以满足一亩田的育种需求。”工作员对实践成员介绍说。
实践小队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合作社的产品陈列室与自媒体直播室。陈列室内产品琳琅满目,除了红薯干、红薯粉条、红薯薯片、红薯饮品等红薯产品外,还有香菇干、银耳干、木耳干、羊肚菌干、干花生、油面等产品。这些都是合作社经营本地出产的深加工产品。据工作人员介绍,合作社积极利用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每年收获的红薯有很大比例是在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售卖。
实践小队了解到,目前红安县的红薯种植面积达20万亩,总产量49万吨,合作社与其他市场主体采用“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种植户分散种植”的模式与种植户签订订单,保证红薯品质与价格,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为助力脱贫攻坚,合作社采用了种植包销、用工就业、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合作增收等多种模式,让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通过“三统一分”的脱贫模式,开展红薯、香菇种植,带动近500户贫困户就业增收。合作社在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扶贫龙头企业”。
姚峰说:“我们创业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历经艰难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许多帮扶,当地的老百信也支持我们。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农业科技也不断发展,农业这一块是大有可为的。如今农村人越来越少,需要有青年人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正如姚峰同志所说,广阔的乡村土地还大有可为,正需要一批又一批敢想敢做敢当的青年人投身乡村建设。此次实践让实践团队认识到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乡村想要实现长远振兴,维持发展,就要源源不断落实新的创业点子,引进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一个人的创业致富不是乡村振兴。只有将自己的创业同乡村发展联系起来,积极带动乡村民众向致富路前进,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振兴。
- 齐鲁红色文化调研团队探访红色基地
- 为了进一步了解、传承和弘扬我国革命历史,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伟大意义。2023年7月21日,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 09-08 关注: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