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但需要物质富裕,而且需要精神富有,乡村的发展只有坚持经济与文化“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3年7月2日,华侨大学文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重走泉榕古道,挖掘多元文化价值——泉榕古道马甲段蔡内、新民二村调研”,集结十余位华侨大学青年学子,开启了重走泉榕古道的实践之旅,以青春热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度调研蔡内村、新民二村的前世今生,以泉榕古道为依托,探索村落多元文化价值,以特色文化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蔡内村居委会。跟随蔡内村老书记和副书记的步伐,实践团成员参观拜访了蔡内村乡村振兴展示馆、泉榕古道等处,对蔡内村的具体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乡村振兴展示馆内,两位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蔡内村悠久的历史来源,浓厚的红色文化、古道文化、孝道文化等特色文化,并着重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了近年来蔡内村乡村建设方案与成果。据副书记林官兰向实践团介绍,目前蔡内村文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如长者食堂、古道建设等,在经济方面主要有“蔡内有菜”农业基地项目以及光伏发电、中草药种植、利用电商发展荔枝、龙眼销售等,村内经济情况发展向好,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观完乡村振兴展示馆,老书记杜进发带领实践团成员共同体验蔡内村“古道文化+研学”的模式。沿着蜿蜒的古道前行,实践团成员一同跨过古道上的千年古桥,穿越时光与古道旁矗立的赶考学子塑像进行对话,在古榕树下聆听这棵“母亲树”与蔡内村的故事,近距离欣赏雕梁画栋、燕脊飞天的顺济宫,回顾一个有关于孝道的贞义姑的故事......在前进过程中,实践团采取边走边访的形式,与古道旁住户进行亲切交流以深入了古道建设情况,并采取了拍照、录音等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开启抖音直播与路人进行互动,向外传播泉榕古道的独特魅力。
关于”古道+研学“模式的设计,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蔡内村乡村振兴的顾问刘衍老师。在采访中,刘衍老师指出,一个乡村没有文化,是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的。如今提倡“重走泉榕古道”,实际上就是我们要走好当今乡村振兴的“赶考路”,要以泉榕古道作为重要抓手,发掘好“古道”文化,弘扬蔡内村华侨文化、忠孝文化、老区文化、红色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刘衍老师提到,将来,他还会进一步深挖、串联、整合蔡内村的文化资源,讲好蔡内村的故事,充分利用文化赋能蔡内村乡村振兴。
蔡内村考察之旅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紧接着来到新民村,在新民村村支书杜举生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新民村村民委员会,凤栖杜氏大宗祠,长者食堂,洛江区农廉馆等处,探寻这座文明示范村以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企盼能“共护诗画万丈湖,同筑百年乡村梦”。
在新民村村委会,实践团在杜举生书记的带领下从一楼依次参观至三楼。杜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新民村儿童之家以及二楼的新民村乡村振兴服务站,读书角、调解工作室、党员活动室以及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等均位于此处。在三楼,陈列着杜举生书记用毛笔抄写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全文以及新民村特产模型,如麦芽糖,棉花等,杜书记用自己的语言向实践团讲述对于党的方针政策的独到理解。
接着,杜举生书记带领实践团来到了杜氏大宗祠以及凤栖家风家训馆,祠堂内遍布精美的木雕和满目的明清楹联。杜书记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新民村杜氏一族的来源以及杜氏一族的家风家训,杜书记强调,杜氏一族之所以至今仍紧密联系在一起,杜氏大宗祠发挥重要作用,在春节、清明等重大节日,所有的杜氏族人都会来此祭拜。在洛江区农廉馆,实践团认真参观了随处可见的廉政宣传板以及贪污腐败党员的悔过书等,深刻学习领悟了新民村加强廉政建设的手段和途径。
最后,实践团成员简单采访了杜举生书记并合影留念,了解到新民村仍和其他村落一样,也存在着老龄人口过多,经济收入少的问题。如今,新民村也在寻求增收的途径,正在和药材商合作,将荒废的耕地利用起来。
在此次实地调研中,实践团充分领悟到蔡内、新民二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它们以党建为引领,发挥着忠孝文化、古道文化等特色文化在乡村治理和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在新时代,蔡内、新民二村仍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文化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焕发千年古村的崭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