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泉州8月17日电(通讯员 徐静 彭若彤 刘心怡)为进一步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7月1日,华侨大学文学院“重走泉榕古道,挖掘多元文化价值——泉榕古道马甲段蔡内,新民二村调研”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马甲镇的新民村和蔡内村,探寻当地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同筑百年乡村梦。
乡风家训永流传 新民振兴党旗飘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新民村不仅有着传承千年的家风古训文化,也有着基层党组织的红色力量,共同助推着新民村这座千年村落焕发生机。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新民村,在村支书杜举生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凤栖杜氏大宗祠,长者食堂,洛江区农廉馆,亲身体悟到新民村的家风文化和党员力量。
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新民村作为杜氏一族入闽开基祖地,一直以来以各种形式,将杜氏一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振兴乡村的家族力量。杜氏族人不仅始终牢记着杜氏族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利”,还会在清明,春节等重大节日来到杜氏大祠堂祭拜,同时还会在祠堂内举行成人礼,让杜氏青年一代也凝聚到家族里。
实践团成员还得知,新民村振兴离不开党员建设。杜举生书记手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营造良好的党员学习氛围,利用村委会进行反腐和廉政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暖民心系列活动,如长者食堂,移风易俗微电影,提高村民素质。
杜举生书记提到,当地经济以种植中药材和传统农业为主,也在积极探索多种途径让村民增收,不仅做一个文化强村,也要做一个经济强村。
千年古道重游走,多元文化焕生机
在洛阳桥未建立之前,闽南地区的古人通过泉榕古道北上,蔡内村便依道而建,历经千年,蔡内村集聚了古道、古树、古桥、古牌坊、古宫庙、古驿站遗址,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在蔡内村两位新老书记—林官兰书记,杜进发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共走蔡内段的泉榕古道,体验古人北上之路。杜进发书记提到,蔡内段的泉榕古道有两个象征物,分别是古桥和古榕树。古榕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村民。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蔡内村村民主要也是杜氏家族,村中还有一个杜氏贞义姑的牌坊。杜进发书记向实践团介绍道:“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明代的杜氏祖姑—杜晦,贞义姑年少丧父,她放弃了出嫁的机会,将自己的弟弟抚养长大,杜氏一族才得以流传。当时的皇帝得知杜晦的行为,便下旨修建这座牌坊”。直至今日,贞义姑的精神还影响着当地的村民,他们修建陵园,仿建贞义坊,新建贞义祠,继承与弘扬着传统孝义精神,为蔡内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杜进发书记提到蔡内村的建设离不开乡贤的支持,他们不仅为蔡内村的建设设提供资金,也提供了各种想法和创意,是一直扎根人民的有生力量。
林官兰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的经济产业,蔡内村目前主要经济来源为蔬菜大棚种植,如“蔡内有菜”农业基地项目,以及光伏发电、利用电商发展荔枝、龙眼销售等。林官兰书记带领实践团参观了蔡内的荔枝种植园,成员们体验了采摘荔枝,打包荔枝,并利用抖音软件进行宣传。
知识学者勇担当,走好振兴赶考路
在蔡内村两位书记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蔡内村的乡村振兴离不开“蔡内乡村振兴顾问”——刘衍。2023年7月9日,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刘衍老师,向他了解蔡内村的发展规划。
作为一名作家,刘衍老师是在一次实地考察中发掘了这座文化丰厚的村落,当他站在贞义牌坊下,重新走过那条千年古道,便心生感慨,写下了一些关于蔡内村的文章。这些文章被蔡内村的村干部看到,便邀请刘衍老师再到蔡内,向他详细介绍蔡内村的底蕴文化,进一步了解蔡内当地现状,最终刘衍老师加入了蔡内村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为蔡内村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想法和思路。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蔡内村目前正在打造“古道文化+研学”的模式,弘扬当地文化,开设第三产业,为村民增收。刘衍老师提到:“泉榕古道是蔡内村的历史文化象征,仅仅两公里的路程,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所以我们一定要讲好泉榕古道故事,挖掘蔡内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古道文化+研学”的模式,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古人求学之旅,让公务员体验古人做官之旅,让商人体验古人从商之旅……同时,刘衍老师结合泉州独特的海丝文化,刘衍老师设计了蔡内乡村振兴展示馆,用河流串起蔡内,将海丝文化和古道文化结合起来。
经过和刘衍老师的交流,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了乡村振兴必须建设一支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让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