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西安事变纪念馆见革命先辈们的“大道之行”
于西安事变纪念馆见革命先辈们的“大道之行”
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为了更好地学习红色精神,感悟党的初心与使命,2023年7月18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史精神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一同来到了西安事变纪念馆,走进这带着历史痕迹的大院,深入学习这一抗日战争转折点事件。经过了一整天的参观与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我深刻领悟到了战火之中的革命先辈们的“大道之行”。
我听见,青年们的口中喊出“大道”。外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妄图吞下华北,内有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与“不抵抗政策”,国家危机在前,青年学子们岂愿躲在白墙之后将之高高挂起。北平的学子们率先摇旗呐喊“援助绥远抗战”“各党派联合起来”,全国学生随后响应,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大学……从百来人到千千万万,面对皮鞭,木棍,枪棒,即使手无寸铁,“我”也甘愿与之搏斗;即使被强行逮捕,“我”也绝不退后。青年学子们的大道之行并非是初生事物的稚嫩脆弱,而是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往无前。只要旗不倒,声不断,救国初心坚如磐;只要道未成,魂未散,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看见,“张”“杨”两位将军肩头扛起大道。从劝谏,苦谏到最终兵谏,一张张泛黄的信件,一场场会面与请求和一次次坚定的争吵与拒绝,我能探到两位将军走到最后这一步的进退维谷与无奈。但行心中大道,莫问未来将何去何从,用强硬的手段打破内部两个政党之间的壁垒,推动全民团结起来一齐抗日。无论是上上下下的叛贼骂名,还是来自国内国际的声讨谴责,或是也许早能预见的囚禁与匿迹,两位将军从未胆怯退步。对于在我国土地上烧杀抢掠的日本侵略者,“我”亦横眉冷对;对于在家园故土饱受战火颠沛流离的中国人民,“我”愿俯首为牛。将军的大道之行,是为心中之道不计较后果与得失而孤注一掷,为大局,为家国,为人民,“我”愿承担任何的代价将忠义两全。
在这场大人物的行动与较量中我无意窥见了东北军的另一个命运转折。近代史上,东北军作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而赫赫有名。在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国耻家仇集于一身,为不受帝国主义控制,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政府。九一八爆发,东北军丢盔卸甲,不作为,一夜丢失沈阳,四个月将东北拱手让人,这群大多生于东北,曾经手握整个中国各路军阀中数一数二资源的军队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撤出东北后,他们又奉蒋介石命令到陕甘围剿红军,屡次失败。从狼狈撤退,丢失家园,再重重失败,仿佛大势已去的东北军在这次终于迎来了最后一击——张学良被囚南京。失去了一直以来的领导后,这支30多万人的庞然大物因内讧和蒋介石的调离,缩编终是如一条浩荡河流被瓦解成道道溪流注入各地。昔日的东北军还存在吗?答案应该是否定,但那些来自东北的铮铮汉子在经历低谷灰暗后,开始在各地将真正的血性拿了出来。在八年抗战中,原东北军各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在正面战场中与日军浴血奋战,同时人数锐减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后又在解放战争时期,部分官兵起义,加入了人民军队。我们的国从战火硝烟走到如今的模样,这条大道上皆非一帆风顺,东北军像是沾上泥泞的齿轮,他命途多舛,也曾举步维艰,但也一步步转动着,作用着,前进着。
大道之行,非一人之意志,而是众人之意志,历史的洪流浩浩汤汤,无论是乱石还是泥沙阻挡,都无一例外会被裹挟向前。这段沉重转折的历史如今以图片,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在大院中处处呈现,院内郁郁葱葱花团锦簇,慕名而来的人们不时驻足,院外车水马龙,欣欣向荣,我亦跨出院门,走向林荫大道。(通讯员 宾欣)
- “星火”相传,爱心永恒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星火支教队前往甘肃省陇南市透防乡九年制学校进行了为期十四天的支教活动
- 09-16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