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滁州博物馆参观实践小分队”实践队为了响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引导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号召来到了滁州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介绍和领导下,了解到了滁州博物馆是皖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分为两层:一楼主要是“襟江带淮 名山秀水”——自然山水分布陈列,二楼主要是“风云江淮 诗咏琅琊”——滁州历史文化陈列。我们小队深刻感受到了滁州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以及滁州市的发展机遇。
襟江带淮 名山秀水
滁州市,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市境地貌以丘陵及岗地为主,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滁河、淮河等河流沿岸和高邮湖、女山湖等湖泊的滨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滁州市地域自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州已有1400余年历史,为六朝京畿之地,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滁州市山水田林兼备,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蔚然深秀,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古朴典雅,明皇陵和中都城气势恢宏,七百万亩森林郁郁葱葱,千里淮河流金淌银,上千座水库星罗棋布,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滁州博物馆几乎将滁州地貌都复刻过来,在博物馆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滁州的具体地貌以及动物。各种各样的动物以标本的形式呈现,比如:野猪、狼、灰喜鹊、猫头鹰之类的。由此可见滁州的生态地貌是多么的好,才得以让这么多动物能够继续在这里生存繁衍。
看过滁州的青山绿水之后,再来了解一下滁州的金山银山。滁州发现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多达50多种,其中金属矿产十多种,非金属矿产四十多种。例如,在滁州的凤阳就有石岩之县的称号,因为在此地的石英岩矿超过了百亿吨。在滁州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到各色各样的矿物是什么样子的,每种矿产资源都有它们自身的特色,功能也不尽相同。经讲解员介绍可以了解到孔雀石(颜色鲜艳,像孔雀的尾巴一样)、水晶晶簇(多用于吊灯、车挂件)、石膏晶体(多用于医院里,因为它的灯光非常柔和,可以起到一个放松身心的作用)等。
再者,我们还可以看到远古时期的动物模型,纳玛古棱齿象、剑齿虎等。最后,在一楼的结尾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独立展柜,展出的是据专家推断距今30万年前生活在这个流域的20岁左右成年男性头盖骨。但为什么要将他放在这儿呢?因为它代表的是一楼的结束,二楼的开始。
风云江淮 诗咏琅琊
踏入二楼的展厅。首先进入大家视野的便是8个行草大字“风云江淮 诗咏琅琊”,这也是二楼展厅的主题。同时在这一开始我们便可以了解到三位历史人物和滁州的历史联系:司马睿、赵匡胤、朱元璋。移步我们便可以看到大屏滚动放映着“滁”字的五种书体,有甲骨文、经文、楷书、隶书、篆书。滁字分开来看,非常有意思,左边的三点水顾名思义代表着水,中间的左耳朵代表着山,而这个余字呢,在甲骨文中它是一个象形字代表着城池建设,所以总的合在一起“滁”就代表着有山有水的城池建设。
二楼主要是历史展厅,主要分为五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主要介绍滁州的历史,总所周知,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而在滁州的定远七里塘发现了距今有7000年历史的侯家寨遗址,这个发现首次弥补了我省新石器文化考古的空白,也将我们安徽的人类文明史追溯到了7000年以前。在这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个时期所拥有的一些器物:鹿角钩形器(也叫鹿角靴形器),从发现的数量来看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一个工具,但具体用来做什么,众生芸芸,无法考证;陶底片,根据拓片可以看到有方形、鱼形、网格形,线形等,根据古文学家推断,但是侯家寨的人有意识地在记载着什么,和我们文字的起源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博物馆也对侯家寨的生活场景做了一整个的模拟。
在第二个单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物的展出:窃曲纹铜鼎等,每个器物都有独特的外观、独特的作用,让我们不在感叹古人的智慧。在第三个单元,在隋唐等时期的版图上有了滁州,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瓷碗,铜钱、诗词歌赋等。在第四个单元,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朱元璋了,这里展出的就有他在现滁州凤阳建设时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之后罢工所留下来的建筑物,除此之外这里还介绍了一些名人:吴棠、王阳明、吴敬梓等,最后重要的便是滁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第五个单元介绍的就是近代以来滁州的历史、人物等。
到此滁州博物馆之旅到此结束,它给我带来的是这座城市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发展上的惊讶,在没有参观之前,根本就不了解原来只是了解琅琊山,认为它一无所有,直到现在才了解到滁州作为一个城市,它的文化积淀是那么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