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古韵新声,匠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吉呈轩非遗文化旅游基地开展调研,并亲手体验了非遗技艺。团队成员邱熙在吉呈轩非遗文化旅游基地体验了掐丝珐琅工艺,并成功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成品。
掐丝珐琅作为一种“掐”出来的非遗,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而现在民间也有将铜丝粘合在木盘上,再用釉料用一种溶剂粘合在图案里的方法来制作家用装饰品,可谓说是“执丝为笔,以釉填彩”。在基地冯老师的悉心讲解下,小队成员了解了掐丝珐琅的发展历程:元朝出现在中国,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成熟,形成独特风格;清代,掐丝珐琅制作技艺进一步发展,宫廷专用,制作出大量精美作品,成为中华艺术瑰宝。
了解完历史后,冯老师又讲解了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小组成员邱熙选择绘制一幅荷花荷叶与太阳搭配在一起的图案,随之将其用铅笔描绘好,接着用镊子将扁平铜丝弯曲粘合在笔迹上,这一步非常考验匠人的专注与耐心,因为有些部分只需要很短的铜丝但却有非常多的弯曲,这就导致了这部分掐丝难度比较大。
图为小组成员邱熙正在进行掐丝珐琅的掐丝步骤
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所有的铜丝都被稳稳当当地贴合在木盘上,勾勒出一幅美妙清爽的荷叶荷花图。掐丝完成后,就可以点蓝了,即上色。邱同学将治好的釉料点在木盘上用铜丝勾勒出的图案里,釉料可以简单理解为由彩色粉末和熔剂组成。彩色粉末提供颜色,熔剂则帮助粉末在风干后凝固并附着在木盘上。做这一步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比如荷花应该是粉白渐变的一种颜色,荷叶则是深绿和浅绿的结合,太阳便是耀眼的赤橙;准备好釉料后,就可以将釉料慢慢的点到图案里,这部分更要讲究耐心,因为有些图案范围很小,很容易不小心就把釉料点在外面,这将会导致成品不完美、有瑕疵,所以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一点一点地把釉料点进图案上,一定不能心急。
图为小组成员点蓝
时间不断流逝,四个小时后,小组成员终于将一块平平无奇的木盘变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作品。通过亲手制作掐丝珐琅,团队成员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了这项传统中国工艺,感受了其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在自己的回忆里刻下了属于非遗的一章。
体验掐丝珐琅不仅是对一项传统工艺的学习和传承,也是一次心灵和艺术的深刻体验。只有亲手去触碰非遗,才能了解非遗,并且利用新质生产力去传承和保护非遗。
图为小组成员制作的掐丝珐琅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