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苏柏成 覃森森)
在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浪潮中,桂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联合同济大学与皖西学院,于7月16日下午在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独山分校报告厅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以“基于水质信息学的排水管网诊断及污染溯源”为主题,特邀同济大学尹海龙教授主讲,为现场师生及环保领域专业人士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技术的盛宴。

图为同济大学尹海龙老师授课现场。 通讯员 姚婷婷 摄
尹海龙教授围绕国家关于管网提质增效的系列政策,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及面临的挑战。他指出,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深入和黑臭水体治理的推进,我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已大幅提升,但智慧水务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和应用局限。

图为同济大学尹海龙老师在向师生们讲述目前四种国际上常用的检测手段。 通讯员 姚婷婷 摄
讲座中,尹教授详细介绍了四种国际领先的排水管网检测手段,包括水质特征因子检测法、荧光图谱法、稳定同位素法及微生物溯源法,并通过上海市某排水系统混接诊断的实际案例,生动展示了这些技术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该案例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线监测与污染源排放清单等手段,精准定位了污水混接点,并成功实施了针对性改造,有效解决了混接污水处理难题。
尹海龙老师用上海市某排水系统混接诊断案例进行举例。该区域服务面积3.74km
2,污水总产生量:35155 m
3/d,污水干管截流污水约18840m
3/d,混接污水约16315m
3/d,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的混接率为46.4%。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混接预判,确定混接污水比例和雨水泵站旱天排放成因。尹海龙老师通过建立管网、泵站、河道在线监测,制定污染源排放清单,统计雨水泵站旱天放江次数。通过上述方式三项并举,可以知道旱天雨水泵站放江发生在大潮汛期间,雨水管网河水混合以发泵站放江。尹海龙老师的团队采用水质特征因子发来进行污染溯源,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下水、河水水量中的水质特征因子可以知道,区域内存在量大面广的污水混接;地下水不是混接水量的主要来源;优先开展污水混接点改造。团队根据溯源结果采取针对性改造,有效的解决了混接污水处理繁琐的问题。

图为师生们在认真聆听尹海龙老师讲解智慧水务于排水管网中的应用。 通讯员 姚婷婷 摄
在展望智慧水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尹海龙教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两大制约因素:一是污水管网内传感器技术的局限性,包括技术成熟度、能源效率及高维护成本等问题;二是智慧水务应用范围的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内涝预警及突发事件应对。他强调,未来智慧水务的发展需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与管理迈向新高度。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水质信息学及智慧水务技术的理解,更为桂林理工大学及合作院校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方向。桂林理工大学同学们表示,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