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一一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素有“灯窝子”之称的莲花村,是淮河流域民间艺术花鼓灯的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莲花花鼓灯以其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细腻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曾参加中央级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并延年相传。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来到蚌埠市怀远县跟随河溜镇莲花花鼓灯培训基地负责人石昌艳老师学习了当地特色的花鼓灯。首先石昌艳老师详细的介绍了花鼓灯各流派的特点与代表人物,如“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妩媚”的冯国佩老师;从武术猴拳中吸收丰富营养,颇具刚劲有力,灵巧传神,被称为“石猴子”的石金礼老师。这些了解加深了大家对花鼓灯动作起源的认识,增强了对花鼓灯风格性表演性的把握。

石昌艳老师表演了一段原生态的怀远花鼓灯,老师的表演舞蹈性强,动作矫健轻捷,风格洒脱,人物性格爽朗,地位调度开阔,充分表现出了“小兰花”少女的活泼,机灵,矫健轻盈的身姿以及“脚下溜的起,刹住不断线”的独特风格和“兰花”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这一串舞蹈是在学院中难以见到与学习的非遗文化,是真正没有被改动规整化,独具风格性民族性的原生态花鼓灯,这让大家感到无比激动与兴奋。

在欣赏交流完怀远花鼓灯后,便开始了学习之旅。刚开始的学习是困难的,多个动作如斜塔,艮步,簸箕步等等都是大家在学校从未学习,闻所未闻的,并且民间的花鼓灯多为锣鼓配乐与直接以音乐伴奏有较大差异,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石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耐心与支持,一遍遍的带着练习,细细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以及是从哪个生活细节中演变出来的,并科普锣鼓在花鼓灯中如何与动作相配合的小知识,让大家再一次加深了对花鼓灯的了解,提高了对花鼓灯的兴趣。

安徽怀远花鼓灯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表演风格独特。通过对怀远花鼓灯历史源流的了解与切实的学习体会,更有利于今后的花鼓灯学习与教学中抓住教学的重点和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的掌握和运用。希望日后能为安徽怀远花鼓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