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青创调查(YES)实践队走进温州博物馆,领略黄杨木雕传承的奥秘。

在温州博物馆陶瓷馆,实践队欣赏了艺术家陈小东老师的黄杨木雕作品,这是一场触动心灵的艺术之旅。
队员们跟随着陈小东老师的脚步,慢慢步入展厅,仿佛踏入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艺术殿堂。陈小东老师的作品陈列在精心布置的展台上,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分享会上,陈小东老师用他低沉平缓的嗓音缓缓述说着他的故事。小东老师受到外公、舅舅的影响,从小对木雕感兴趣。长大一些后,便被母亲送到舅舅家学手艺,但是母亲对他说,时间不能超过一年便要学成。所幸,他与舅舅学习六个月就出师了,可见,他极具木雕创作方面的才能与天赋。
出师后,陈小东老师在去了木头加工厂,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才仅仅一年时间,陈小东老师便从雕刻3寸小木雕到8寸大木雕,这很了不起,因为只有十几年功底的老师傅才能做到。
陈老师从最初接触木雕时的好奇与懵懂,到后来在技艺上的不断探索与精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坚持。他回忆起那些日夜与黄杨木为伴的时光,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木雕的热爱早已融入了生命的血脉。
陈老师的作品中也包含了红色基因,他说,“小时候,有关邓世昌的电影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就想用木雕来塑造英雄形象,代表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陈小东老师的这一番话使我们为之动容。

孟永国老师直击痛点,谈到了传统的手艺在当代如何传承的问题。“创新要符合时代性,为了让我们的核心的记忆能在时代当中不被丢失,不被遗忘,我们要大力提倡守正创新。”创新不可以“乱创”,要遵循传统,尊重传统,这才是创新的初衷。
吴尧辉老师对“艺术创作如何将现代审美和创意进行融合,从而激发更多人的热爱或关注?”进行了解答。他说,“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其实我们工艺也要跟随时代潮流,否则它一定会是会失败的。”所以现在的黄杨木雕工作室也会适应时代开展一些研学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在吴师傅眼中,木雕是一种情怀,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带着满心的震撼与感动离开了博物馆,大家对黄杨木雕这一传统艺术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切感受到国家丰富的文化底蕴。现在非遗渐渐走入寻常人的身边,人们有各式各样的方式触碰它们,了解它们。正如老师们所说,现代技术融入黄杨木雕创作后改变了很多工艺,让雕刻变得更加简单。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群体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用一种创新创业的方式去将它们发扬光大,比如通过数字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比如运用所学专长进行工艺创新,又或者跟随老师做一名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