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拂古训,自新诉今情”合肥工业大学赴黄山歙县探寻徽州墨砚文化
导语: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赴黄山市歙县“墨香拂古训,自新诉今情”传承中华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7月18日赴黄山市歙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徽墨歙砚在新时代的的传承与发展。
7月19日,实践团队走进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地面刻着地图和地形的脉络,随着地上蜿蜒的水路,仿佛逐渐走进了文化繁荣灿烂,百姓安居乐业的古徽州。讲解老师的娓娓道来让成员们了解了古老而悠久的徽州文化和古徽州的区域划分。看到了古代的墓葬和巧多天工的随葬金簪,看到了成员们在老师的讲解之下,了解了徽墨的起源,宋元时期,墨工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药使之成为药墨,再到明朝名声大噪,在整个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业的中心。徽墨繁复而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质坚如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历久不褪的特点。
下午成员们来到了歙县墨砚博物馆,胡水仙大师为团队成员们详细讲解了造型各异的歙砚,在这里亲手触摸了九龙砚,听到了她小时候和自己第一方砚台的故事,参观了歙砚的详细制作流程。从大块的老坑原石经过开凿和切割,不断的打磨直到摸起来光滑如同婴儿的皮肤,再根据砚台的形状设计图案。一方好的歙砚不光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胡秋生馆长说:“墨和砚的关系就像是夫妻,是相辅相成的。”用老坑歙砚研磨只需三四百圈就可以得到如漆的墨汁,其他砚台需研磨上千圈,歙砚提高了人们的书写作画的效率。

胡秋生师傅给成员们介绍歙砚。章成凯/摄
7月20日团队成员们来到了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在周美洪厂长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参观并切身参与了每一道工序的制作。厂长说不成材的松树的根烧制以后才是上好的松烟,这是古法制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还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用机器自动化烧制和收集烟灰,不过收集的烟灰仍旧没有古法烧制的细腻。走进锻造车间,在这里将收集到的烟灰和熬制的牛骨胶混合在一起,再加入各种名贵的中药材,用蒸汽高温加热后变得柔软,容易塑形,再用8斤重的锤子反复捶打墨胚,再将墨胚放入雕好的模具中。师傅们的椅子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在下面放好装了墨胚的模具,坐下去就可以将墨胚压制成型,在重力的作用下,墨胚表面被压制的非常的光滑紧致。被压制好的墨胚需要放到阴凉的车间里阴干8到12个月,含水量达标以后再送到描金车间里面, 在表面描金。团队成员们也在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了在墨胚上描金,虽然看着师傅操作非常的简单轻松,但到自己上手的时候不是描出边,就是上色不均匀,即使做的好的同学速度也非常的慢。师傅们静静的坐在这里,手法稳健而熟练的对墨胚进行描金,看着他们就连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周美洪厂长表示,他非常的注重于徽墨的传承,让徽墨走出去。团队成员们注意到,这里是一个研学基地,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体验墨胚描金,感受徽墨的制作成型过程。厂长说他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能看到有年轻的职员过来上班,这样徽墨才能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团队成员在师傅指点下捶打墨胚。章成凯/摄
再然后我们来到了项氏徽墨展示馆,项德胜馆长是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是徽墨这项技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里私人馆藏品类丰富,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令人目不暇接。他对徽墨制作技艺的理解非常深刻,尤其是在原料的添加和配比方面。他说原料里面添加各种名贵的中药材并不是为了提升它的价值,不是因为什么名贵就加什么。每一项中药材都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加入冰片可以防虫蛀,让字画能够永久的留存。加入金箔是为了让书写的字在各个角度下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加入胆汁可以让墨被大量稀释的情况下呈现出青色,这是墨分五色的原因。他说自己制造了一辈子的墨,将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融入到自己的模块制作当中,提高了墨的收藏艺术价值,大大改善了因为雕刻工艺的缺失徽墨传承困难的情况。
旅程结束后,团队成员们深感徽墨文化独特深厚的同时也明白了它的制作与传承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尊重传统文化,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作为化工学子,我们会发挥专业特长,为徽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朱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