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社区、企业、政府的帮扶,加上自己的努力,出手就是‘王炸’。”团队成员在采访后由衷感慨。
近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三三共建,育才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来到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聚焦青年产业工人的成长路径,深入了解新型工业社区涵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7月,实践队伍走访了大碶街道的多个不同工业社区,有幸采访到了3名产业工人的代表人物,在一问一答中,青年产业工人在工业社区中的生活场景被勾勒出来。
新“碶”象之政策稳帮扶,志愿暖人心
青年创业者李翔还有另一个身份——北仑区十佳青年志愿者明星。采访中,他提及自己刚开始从事志愿活动只是为了孩子入学,因为北仑特有的“积分”政策,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获取积分从而谋得福利,没想到“越做越爱,越爱越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他举例到,坚守一个港点的交通疏散,就是一个“从堵到疏”的过程,路堵,心也堵;路疏,心情都舒畅了,一点辛苦算什么,这就是志愿服务的魅力。
这一生动事例,仿佛是政策激励与个人觉悟的隔空击掌,政策鼓励行动,行动发现意义,意义变为坚持,坚持让自己和社区生活变得更好,这样的良性循环推动社区建设越来越好,新业态下的社区生活处处是志愿服务的温暖。
团队成员纷纷赞叹这样的政策思路,对于高素质劳动者的涵养不仅局限于技能提升,需要培养奉献精神、社区主人翁意识,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成长。
新“碶”象之社区强助力,书香润心田
“我举办读书会就是想帮助更多的产业工人认识这个世界,以书籍为灯塔,帮助他们打破信息差,一起走出去!”产业工人自组织领袖陈利娟在采访中提到。从底层拼搏上来的她深谙读书的重要性,自己通过读书受益后,她便想带动周围的人。有了远大的理想,还需要实地的落实,陈老师与社区“一拍即合”,社区里本就有丰富的社团活动,也非常支持自组织的开展,可以为读书会提供场地及部分资金支持,为读书会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在29场读书会中,她帮助了一位又一位产业工人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这一过程非常艰难,因为产业工人忙碌一天后很难分出精力参加读书会。陈老师只能一个个鼓励,一点点推动,并且努力寻找契合工人需要的主题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中来,终于实现了常态化运营,让“读书”这件小事儿,在工人群体间逐渐流行起来,书香的氛围让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听完她的分享,团队成员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动人的是纯粹的初心,可贵的是坚持的毅力。陈老师对大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尽力打破这个世界的信息差,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改变。”所有青年当铭记于心。
新“碶”象之三方齐支持,问题不忽视
宁波青年工匠李志磊是万千青年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他点赞企业、社区、政府在生活各方面的支持,比如企业组织“99匠人”大赛促进工人技能提升;社区开展丰富活动,深化党建引领,他就积极参与读书会、社区红色活动;政府对于青年的租房购房问题也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关注青年现实需要。
在点赞工业社区业态越来越好的同时,团队成员也提到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体制内工作比一线工作更有吸引力,青年对一线工作存有误解等,与李老师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李老师表示这是时代的烙印导致思想的固化,鼓励大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锤炼技能,开拓眼界,正视产业工人的重要基石作用。


“这三位产业工人代表在采访中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大学‘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实践团队成员张同学提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能够激励一批青年学子向精向深打磨自己的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依靠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开辟新未来。”
本次调研经历,不仅让实践队伍近距离感受青年产业工人的风采,也学习了大碶街道涵养人才的先进经验,更意识到青年人应当担负起的责任使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