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7月11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遇非遗,潮流新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扬州宝应,纵览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实践团通过走访宝应县及其各优美乡镇,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结合点,围绕宝应县当地非遗文化进行了解学习,亲自体验文化与创新相结合创造出的众多非遗文化瑰宝。在此,我们将通过两期推送分别向大家介绍当地极具有特色和民族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个是宝应县城著名的非遗文化——版画。中国版画源自1500年前,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那时的手工版画深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人们祈求着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将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愿望通过手工版画的形式传达出来,赋予了传统工艺更多生活的意义。而在扬州市宝应县人们的手工版画创作中,当地手艺人善于将多种物象巧妙组合,呈现出理想中的美好景象,注重“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创作理念。在2006年5月20日,其手工版画荣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更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版画的创作,通常以刀或笔为工具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画,再涂上油墨或它颜料,转印到纸或纺织品上,由单纯复制图画逐渐发展成由作者自刻自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每一道程序,都鲜明的反映出作者表现意图。
2022年,宝应县的版画在北京冬奥会作为文化交流的礼物赠送给外国运动员,还举办了一次名为“聚焦——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国际版画交流展”的盛大展览。由此可见,版画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还促进了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草编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苇席,到唐代竹编的花灯、走马灯,草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各地民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创造和总结出编、结、辫、扣、扎、绞、缠、网、串、盘等丰富的编结技法,使草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个重要来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2008年,草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当地人民来说,草编不只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将自然与艺术融合,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宝应县广洋湖镇,草编技艺以草鞋文化最为出众,它体现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与坚不可摧,在如今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而我们的参观,是想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使草编艺术重新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