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徐州7月23日(通讯员:黄秋苒)
2024年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的“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徐州片区,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活动,融合了安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他们走进睢宁县的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充满意义的夏日盛宴。
炎热的夏季,湖泊成了人们避暑的理想去处,但在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许多危险。为了提高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防止溺水事故发生,团队成员仝睿轩巧妙地用一只名叫汤姆的小猫,展开了一段关于溺水和重生的故事。
在课堂上,孩子们被这只小猫深深吸引。仝睿轩化身为小猫,生动地讲述了它三次重生的经历,通过汤姆的选择,教导孩子们如何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救助溺水者。机灵的孩子们提出可以结伴游泳,仝睿轩趁机讲解如何判断游泳条件和自救方法。他用小猫的故事巧妙引出主题,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夏日安全知识讲授完毕,王砾雪同学为孩子们带来了徐州地区的非遗文化——纸塑狮子。非遗文化不仅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与民间工艺、美术等紧密相连。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王砾雪从绘画的角度入手,详细讲述了邳州纸狮子的制作方法和舞狮这一传统民俗。在讲解过程中,她插入了一段舞狮视频,孩子们被视频中的热闹场面感染,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舞动手中的纸片,仿佛置身其中。
视频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志愿者们从口袋里变戏法般拿出绘画工具,分发给大家。小朋友们顿时来了精神,纷纷化身小画家,创作出各自心目中的纸狮子作品。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根据王砾雪展示的纸塑狮子和舞狮样式,发挥想象力,不久便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活动接近尾声,大屏幕上出现了六种以三国演义人物命名的狮子样式,志愿者通过提问,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大屏幕上的狮子你们认识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讲述自己熟悉的三国人物。面对志愿者的深入提问,他们互相看看,摇了摇头。王砾雪同学耐心地解释,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三国人物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舞狮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非遗文化是“活”的文化,需要孩子们亲自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式学习,感受文化的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
此次“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安全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非遗文化的生动传承。它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增长见识,培养安全意识,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知行合一”的文化理念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