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鱼灯赋能教育,知识拓宽人生广度
为了解当前歙县文化教育现状,探究非遗鱼灯文化对教育方面的影响,2024年7月13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鱼承薪火”暑期实践团来到歙县徽州师范学校,在征得同意后对该校学生处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学生处老师。刘逸然 供图
老师说,徽师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曾经的府学所在地,陶行知的家乡,徽州师范学校里处处体现着乐学上进、勤劳朴实的氛围,潜移默化中浸润了学生们的心灵。
在与实践团论及非遗鱼灯文化与教育的联系方面,老师提出了一些方案。对非遗文化来说,具象的形式载体越多,其影响力也就越大。其中包括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在教育方面,考虑将非遗鱼灯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手工课当中,突出艺术教育;而江浙沪一带注重素质教育,经常来此研学体验瞻淇非遗文化,成为徽师与长三角的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本地人对非遗鱼灯文化的认可和重视。
学校在2021年开设了旅游专业,2023年创设会展专业,结合本地发展的需求,让非遗鱼灯文化走出去,借助热点资源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增长学生经验,学会相应的工作模式。她还计划联合长三角等地的学校开展夏令营,让歙县本地学校做好研学路线,更加加深当地人对鱼灯文化的认同感。
老师道,鱼灯可以说是歙县文化的灵魂所在,人只有对鱼灯文化认同了,才能带动传承、转化和创新,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反哺家乡。
徽师的学生家长多在江浙沪一带务工,毕业后学生的就业倾向自然会偏向江浙沪一带。对于这一现状,她提到一定要重视思政教育,加深学生对政策的了解。很多国家的新政策学生不了解,就会限制学生向更宽阔的方向发展。而学校即为他们了解政策的窗口,让学生知道未来会有的更多方向,包括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拓宽可选择的空间,做出更好的就业规划。
她说:“师范学校,工作对象主要是人,是长期的过程,重点就是育人。”这种立足当今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在继续发挥现有的课堂思政课优势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其内涵,联系时事,守正创新的课程,正是当代学生们所急需上好的“大思政课”。这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更是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最后实践团向老师展示了团队设计制作的文创,并留作纪念。老师也对高校“三下乡”实践活动表示出很大的兴趣,认可这是大学生敢想敢创,把握实践思政教育的一个绝佳契机。
图为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于校门口合影留念。刘逸然 供图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展现了关注地方发展、厚植爱农情怀的安农青年精神风貌,实践团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非遗鱼灯的文化魅力,提高了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未来领航人,青年学子更应积累知识,并在不断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蔺家瑶 刘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