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精湛技艺,锦鱼跃舞闪耀瞻淇之光
瞻淇嬉鱼灯是以手工扎制鱼灯为主体,集乐器舞蹈于一身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宋朝,造型优美,色彩鲜艳,具有瞻淇独特的地方特色。为进一步了解瞻淇鱼灯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2024年7月11日下午,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鱼承薪火”暑期实践团来到歙县瞻淇村,在非遗鱼灯表演队队员郑冬蛟先生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和学习了鱼灯的制作方法,并且在晚上体验了鱼灯的演出。
正逢机遇话创新,鱼灯非遗开新貌
实践团首先跟随指导老师一起来到鱼灯非遗传承人的制作所在地,亲身学习并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鱼灯文化的传承过程。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瞻淇村鱼灯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一言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这项非遗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参与鱼灯制作。刘逸然 供图
谈及目前鱼灯文化发展的状况,传承人自豪地表示,得益于对鱼灯文化的逐年重视,现在村内已经开设了专门的鱼灯工作室来更加系统地规划鱼灯的制作。在工作室内匠人们的不断研究试错下,瞻淇鱼灯在制作技艺上再次进行了改进,由现行的铁丝骨架回归了最传统的竹片骨架,裸竹削薄两三层之后的竹片相较于铁丝更轻,更不容易变形,以此推出了新款超小的精制迷你鱼灯,配套木质礼盒售卖,开辟了鱼灯经济的高端化路线。
此夜照人喜乐颜,锦鱼腾跃祈安康
当天晚上,传承人们为实践团精心准备了一场鱼灯表演。表演者们身穿特色服装合作演出,一人鱼头,一人鱼尾,伴随鼓乐,前俯后仰、跌荡起伏,随着鱼灯如真正的鱼儿一般游走、腾跃和翻转,村中的老少妇孺皆出门观赏,现场气氛充满了热闹,欢乐与祥和。为了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鱼灯文化,在取得同意后,实践团还进行了直播解说,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图为表演结束后实践团与鱼灯队成员合影。蒋展风 供图
遍走瞻淇探访询,鱼影深入民心间
7月12日下午,实践团先后前往村委会和村内主干道,对选调生村委和部分村民进行了采访。
从选调生村委处,实践团得知瞻淇村响应了安徽省第二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基于鱼灯近年因祈福属性为年轻人所关注,频频出圈的现状,预计以非遗鱼灯文化为重点,带动村内文创旅游业发展,进而改善村经济状况,促进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打造鱼灯文化旅游村。
在走访村民时,实践团发现很多老一辈的村民们虽然不懂非遗文化等说法,但都在用自己的真心对待这项文化,而鱼灯文化所代表的向上向善、勤劳乐观精神也实打实地浸润着他们的精神,潜移默化中产生了教化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村民。文馨 供图
在谈到鱼灯文化向外发展的问题时,实践团从传承人处了解到,由于鱼灯制作是代代手工传承,纯手工制作就导致了鱼灯成本偏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年长的村民表示,由于村内受保护的古建筑极多,无法大改路基,村内不够通畅的交通也成为了限制瞻淇村鱼灯文化向外发展一道难题。一遇年节时期,巷内便人满为患,极大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
针对这些痛点,村民们和村委都在积极思考对策,如向游客开放鱼灯作坊,增强游客参与感和沉浸体验感;在尽量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民宿提高环境建设标准等,力争改善环境,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以拉动鱼灯产业发展,更好地传承非遗鱼灯文化和技艺。(通讯员 蔺家瑶 刘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