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育人,非遗助力成长
徽州师范学校的学生处老师于2024年7月13日应邀接受了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鱼承薪火”团队的采访。她说“师范学校,工作对象是人,重点是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是上好学生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体会思政理论和价值理念。”“大思政课”建设潜蕴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沿阵地,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科学内涵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激发青年学生使命担当。
地处古城,文化浸润
老师向实践团表示学校突出特点是文化底蕴深厚,学校临近陶行知纪念馆,开设在徽州古城附近,徽州独特的山水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徽州文化,“程朱阙里,文献之邦”,学生可以时刻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校内处处设有标语和浮雕,对学生起到一个文化浸润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徽州师范学校的老师 刘逸然供图
鱼灯反哺,互助共赢
当实践团谈起歙县的鱼灯时,老师表示这可以说是歙县文化的灵魂所在,鱼灯的需求量增加以及鱼灯手工的制作工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鱼灯融合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加强了歙县的文化宣传,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是非遗文化反哺家乡的代表体现。她提到本地对宝藏挖掘还不够的不足,江浙沪地区更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更能看到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经常开设相关的研学活动。相对来说,杭州,宁波等长三角的同类型高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资源要更加全面,徽师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学习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沟通合作将自己的非遗资源带给其他学校,也同时为本校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新机遇。
发掘特色,加强认同
学校目前也在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在已有育儿专业基础上,21年开设旅游专业,23年开设会展专业,结合本地发展需求让特色文化走出去,借助本地热点资源为学生提供新的选择。下一步计划将鱼灯融入教育当中,同时考虑将非遗鱼灯以选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老师计划学校开设夏令营,从本地学校开始做研学路线,以加强学生文化认同,借助本地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增长工作经验,学习适应相应的工作模式。她还提到当地人常外出务工,尤其是去江浙沪地区,因此学生在家人的影响下会更倾向于前往江浙沪地区就业,相应的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思政教育,加深学生对一些国家新政策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拓展学生的选择平台和了解窗口。
采访的最后,老师对高校“三下乡”表达了很大的认可,认为这是大学生敢想敢创,实践思政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于行中思、于思中悟,大学生应在“生活大课堂”中获取直接经验,丰富精神生活,锻炼自身能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助力文化兴农,培育道德情感,书写新征程青春华章。激励实践团成员应把个人发展的小目标融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大目标中,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相连,增强其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图为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刘逸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