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聚力助乡村,鱼承薪火谱新篇
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扬“三牛精神”,助力文化兴农。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鱼承薪火”团队于2024年7月10日至7月13日赴歙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社会实践团围绕文化兴农主题,对当地特色文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徽州古城、家庭农场等进行走访调研,对当地村委会和村民进行在走访问答,参与到鱼灯的制作和表演过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旨在于社会实践中了解村户实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增长自身才干。
图1 实践团访徽州古城
探访古城,寻觅古音
“程朱阙里,文献之邦”。访徽州古城,游历史长河。实践团来到徽州古城,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徽州崇尚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采访当地年轻村干部时,他表示工作之余也一直备战考研。古城中最叫人难忘的是斗山街。斗山街因背靠北斗七星排列的斗山而得名,拜访当地居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退伍老兵,队员在聆听爷爷讲述古建筑群组成、牌坊来源的声音中,探寻一砖一瓦的故事。几天后回访,实践团将自制文创产品赠与这位爷爷,对方亲切地表示感谢。
图2 实践团与当地居民合影
鱼承薪火,非遗助民
在带队老师的陪同下,实践团一行拜访了瞻淇鱼灯传承人汪观海先生和鱼灯工作室郑冬蛟先生。实践团及带队老师在与汪先生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今年工作室推出木质礼盒迷你鱼灯,以满足高端顾客的需求。而鱼灯手工的制作工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关于瞻淇鱼灯文化的推广方面,目前依靠名人效应和不同平台的推广增加其知名度。晚间时分,实践团跟随郑冬蛟先生于祠堂观看了瞻淇鱼灯的表演。郑冬蛟先生给队员们详细讲述了瞻淇鱼灯历史和舞鱼灯的步伐技巧。同时实践团了解到发展特色街道的痛点在于基础建设花费太高和村民的保护发展意识还尚未成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对鱼灯文化及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图3 实践团及陪同老师与制作者一起体验鱼灯绘画
寻访校友,凝聚力量
实践团随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方文淮先生一起,拜访了他的家庭农场,带领队员参观了农场部分设施,如秸秆牛粪自然发酵的沼气池,喷灌设施,稻蛙共生种植系统……方文淮先生计划实行农场的生态化建设,种植绿色和有机产品。方先生也提到了农业在当今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激励青年一代学好专业知识,投身到农业发展的建设进程中。
图4 优秀校友方文淮先生为实践团讲解田地地下管道系统
此次需访的青梅基地也修建了新的运输设备,即青梅运输轨道,穿插在青梅种植区内,利用小车载装青梅,人利用牵拉沿着轨道行驶的小车来控制方向,以实现青梅从山上至山下的高效运输。
奔赴基层,开拓进取
扎根基层大地,书写青春答卷。实践团采访了一位特殊的选调生村官,在工作过程中,她与村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全心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她跟随村书记一起常去田间地头察民情,常进百姓家门听民意。她表示村书记在过去一年中完成了较为重要的古建筑、街巷的简介撰写,设置介绍牌供游客了解建筑历史。投身到社区治理的基层一线,令她坚定了“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扎根基层,久久为功”的信念。
图5 实践团与选调生村官合影
文化育人,非遗助力
徽州师范学校的学生处老师应邀接受了实践团的采访。她说“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是上好学生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体会思政理论和价值理念。”当实践团谈起鱼灯时,她表示这可以说是歙县文化的灵魂所在,融合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本校也在挖掘当地特色资源,计划将鱼灯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教育当中,采访的最后,老师对高校“三下乡”表达了很大的认可,认为这是大学生敢想敢创,实践思政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图6 实践团采访徽州师范学校的老师
万名学子联千村万户 “青”力“犇”赴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落下帷幕,但青春聚力正当时,于行中思、于思中悟,大学生应在“生活大课堂”中获取直接经验,丰富精神生活,锻炼自身能力,培育道德情感书写新征程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