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非遗焕发文旅新生机,兴农新举措助力人才教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为继续研究新时代新农村基础建设、文旅业发展现状和非遗传承与创新,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安徽农业大学鱼承薪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10日至7月13日再次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展“百校千镇万村”大调研工作,与当地居民、村委深入交流并亲身体验文化、教化、育人,对当地的发展情状和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倾听居民心声,共话非遗传承
实践团首站抵达了徽州博物馆,领略了徽州的文化底蕴与文明之光。随后在徽州古城斗山街,古朴的街巷间洋溢着浓厚的氏族文化氛围。偶遇一位退伍老兵大爷,他将徽州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实践团受益匪浅。时隔数日,实践团成员心怀感激,重返大爷家中,亲手送上精心制作的文创产品,大爷大妈笑脸相迎并连声道谢。
随后,实践团的脚步踏入了瞻淇村。从年逾古稀、精通鱼灯手艺的老大爷,到二十出头、怀揣梦想外出务工的青年代表,每个人的话语中都透露出对鱼灯非遗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珍视。这份跨越年龄的情感共鸣,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乡村的活力与希望。
图 1实践团参观徽州博物馆。王青供图
图 2实践团在古城与退伍大爷的合影。刘逸然 供图
谈话村委,更好聆听群众心声
实践团去到村委会采访了村委选调生、退伍青年军人,他们的形象正是文化影响青年发展的良好案例,能够很好的帮助村里的孩子们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
选调生提出村子要响应第二批和美乡村建设,她对鱼灯发展方向做出了解读。
在采访的最后实践团向她展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她积极的为实践团找来印泥和纸张,乐此不疲地试用印章,表示非常欣赏。
图 3实践团采访村委。王青 供图
图 4实践团与村委的合影。刘逸然 供图
再访青梅基地,感受暴雨塌方修护工程
实践团再次探访青梅基地,见证了自然挑战与智慧应对的生动画面。基地的立体农业种植模式,以其独特的布局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与美观,而新修的青梅轨道更是科技创新与农业实践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采摘效率与安全性。
实践团成员们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 5实践团参观青梅基地。王青 供图
图 6实践团在青梅基地的合影。刘逸然 供图
教育照亮未来,人才培养致力兴农
在大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去到徽州师范学校,周恩来总理曾言:“要在黄山脚下办好一所师范学校。”通过对学校里的老师的采访,感受到老师们对这句话的落实。
学校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特别是在育儿专业与艺术教育领域的优势。将鱼灯这一非遗元素融入教育体系,不仅丰富了手工课程的内涵,还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老师说“师范学校,工作对象主要是人,是长期的过程,重点是育人,要立德铸魂,融合实践,培育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在最后实践团也向老师展示团队设计制作的文创,并给老师留作纪念,老师对高校“三下乡”表示很大的兴趣,认可这是大学生敢想敢创,实践思政教育的一个机会。
图 7实践团采访徽州师范学校的老师。刘逸然 供图
图 8实践团与老师在徽州师范学校的合影。刘逸然 供图
匠心守护,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实践团与老师一同去到了鱼灯工作室进行调研。出行前老师对实践团的“三下乡”活动给予了悉心指导,她强调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服务人民的重要性,鼓励实践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心感受乡村变化,用行动践行青年责任。
抵达工作室后,实践团了解到公司运营,目前靠客户通过自媒体或来瞻淇游玩之后自行寻找工作室定制,村民们敞开大门,让游客们亲眼见证鱼灯从选材、设计到制作的每一个细节,让游客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远超出了任何文字或图片的传达效果。
接着实践团跟着郑冬蛟先生,他在祠堂给同学们讲述鱼灯历史和舞鱼灯的步伐技巧:又去到他家,更近距离的感受鱼灯的工艺。
当晚村民们进行了热闹的鱼灯表演,同时实践团进行了直播宣传,实践团成员也将舞蹈表演融入鱼灯表演,穿上特色服装,跟随鱼灯一起在巷子里宣传。
图 9实践团到鱼灯工作室做调研。王青 供图
图 10实践团与鱼灯表演的师傅们合影。蒋展风 供图
绿色创业新典范,校友家庭农场探访见闻录
回访安徽农业大学校友方文淮先生,实践团来到了他的家庭式农场,通过能保持良种优良基因的蜜蜂授粉,代替人工点药,达到和药物一样的效果,且更加绿色生态;由于新品种要试种两三年才可以上市,他的农场有合适的地理条件,便提供闲置地块给高校科研人员种植实验。
谈起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他认为是绿色和有机,再者他有对于新农业很强的责任心,他认为农业是不可替代的产业,必须有人来做,必须做下去。
图 11实践团拜访校友参观其家庭农场。王青 供图
图 12实践团与校友的合影。刘逸然 供图
回望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通过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实践团不仅增长了见识,更锤炼了意志,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理解。每一次与村民的促膝长谈,都让实践团深切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与温暖。实践团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与发展,也亲眼目睹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三下乡”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实践团将把这段宝贵的经历化作前行的动力,继续努力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王青 刘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