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盲有所向,“视”界有光——用微光为盲人点亮前行之路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盲有所向,视界有光”社会实践团队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视障人士出行难题,提升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注度,改善盲道通行环境,为视障人士生活提供便利,用实际行动传递关爱与温暖。
听见世界:采访残联与盲人之声
为实地调研视障群体出行状况和问题,团队成员深入社区,与都江堰市残疾人联合会街道主干来到视障人士家中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平常的出行路线、曾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对外部帮助的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与视障人士进行交流 胡可摄
“我平时出去买菜的时候,经常走那个盲道会碰到很多车辆,有时候没人帮忙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不熟悉的路根本不敢去”,提及出行障碍,一位商铺老爷爷如是说道,他只有一半的视力,勉强能依靠盲杖无碍出行。另一位患有白内障的老奶奶在提及自己的日常时辛酸地袒露,因患糖尿病而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几乎不外出。
经过面对面沟通交流,团队成员真正感受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迫切性。随后,团队成员与综合执法部、建设局等部门取得联系,开展走访调研,获取盲道建设数据样本,为后续实践活动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点亮希望:盲道不“忙”勘察清扫行动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乎残疾人、老年人等众多群体的民生福祉”,正如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所强调,无障碍环境对于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7月10日至8月23日下午,团队以都江堰市大融城、离堆公园和工人文化宫为原点,沿既定街道方向展开盲道勘察和清扫行动。这些区域作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和活动中心之一,人流量大,盲道的使用频率较高,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盲道被占用和损坏的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清理盲道 胡可摄
团队成员们深刻意识到此次清扫活动的重要意义,实地考察盲道建设情况,合作搬运可移动占用物,累计行走120公里,搬运车次460余次。据估计,在一段长度五公里的盲道上,约有车辆占据盲道现象100余处、商贩占用盲道10余处、盲道磨损及建设不合理现象20余处。一位团队成员在心得中写道:“清扫盲道不仅是清理路面,更是为盲人清扫出前行的希望”。
身临其境:关爱无“碍”盲道体验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尽可能真实地模拟视障人士日常出行状况,团队成员们戴上眼罩,手持盲杖,沿着清扫干净的盲道行走。团队成员依靠盲杖敲击路面发出的声音分辨盲道方向,但由于周围嘈杂的环境和盲道的不平整带来的巨大干扰,体验时频繁出现偏离盲道路线、碰撞障碍物的情况,这更加坚定了成员帮助视障群体改善出行环境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盲人体验 胡可摄
“这次盲道体验是一段非常深刻的记忆,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在戴上眼罩对前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感到十分迷茫和害怕。通过实践我能更加理解视障人士在独行时的无助,今后我也将时刻注意让出盲道,呼吁身边更多的人维护无障碍环境。”团队成员刘子艺说道。结合视障群体日常需求,团队成员还在公园等地开展盲人出行体验活动,增加对视障群体出行状态的理解。此环节还吸引路人自发伸出援手,帮助成员完成“公园之行”。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我国目前约有1700万视力障碍患者,对于他们而言,盲道是保障其独立、安全出行的重要设施。然而,现实中盲道被占用、损坏等现象却屡见不鲜。盲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视障人士能否顺利融入社会生活。“解决盲人出行问题迫切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多方共同努力。我们在此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守护盲道、关爱视障人士的爱心之行中,让城市的每一条盲道都成为视障人士安全、安心的出行之路”,团队负责人胡可总结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次实践成果,不仅推动社会更加关注视障人群,而且持续为改善视障群体出行环境贡献力量。据悉,四川农业大学“道阻且长,盲有所向”社会实践团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态度践行关爱弱势群体的初衷,以实际行动唱响倡导盲道不“忙”的主旋律,向社会发出关爱视障群体,共同维护友好无障碍环境的信号,为造福社会争做实事,共筑民生坦途。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经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