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社会实践报告——以降低新能源“弃风弃光率”为核心实践主题

    来源:沈阳工业大学能科2202牟海粟
    发布时间:2025-09-16    阅读:
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社会实践报告——以降低新能源“弃风弃光率”为核心实践主题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一)实践背景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但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固有特性,叠加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储能配套滞后等问题,导致“弃风弃光”现象仍较突出——部分新能源基地年弃风率达5%-8%,弃光率达3%-5%,大量清洁电力因无法有效利用被浪费,既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能源转型的推进效率。
  作为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理论学习中已掌握新能源发电原理、电网运行机制、储能技术等核心知识,但缺乏对产业实际问题的深入认知。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聚焦行业核心痛点,本次实践以“降低新能源弃风弃光率”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企业访谈等方式,探究弃风弃光率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可行解决方案。
(二)实践目的
    1.    深入了解新能源电站(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掌握弃风弃光率的计算逻辑与影响因素;
    2.    分析电网公司、储能企业、新能源项目方在协同消纳新能源电力中的矛盾与难点;
    3.    运用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针对具体场景提出降低弃风弃光率的技术与管理建议;
    4.    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明确自身知识体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为后续学习与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
  本次实践为期4周(2024年7月1日-7月10日),实践地点选取我国新能源产业典型区域——内蒙古大唐集团风电基地分三个阶段开展工作:
(一)第一阶段:前期调研与理论准备(7月1日-7月3日)
    1.    资料收集:通过国家能源局、行业协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官网,获取2020-2023年全国及实践地区的弃风弃光率数据、新能源装机容量、电网建设规划等公开信息;研读《新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明确行业监管要求与支持方向。
    2.    理论梳理:结合专业课程知识,梳理弃风弃光率的核心影响因素——包括新能源发电预测精度、电网输电能力、储能系统配置、负荷侧调节能力等,构建“发电-输电-储能-用电”全链条分析框架。
    3.    方案设计:制定实地调研计划,针对不同实践对象设计访谈提纲(如对电站运维人员聚焦“发电预测与设备调度”,对电网调度人员聚焦“消纳瓶颈与调度机制”)。
(二)第二阶段: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7月3日-7月8日)
1. 内蒙古A风电基地调研
  A基地是我国北方大型风电集群之一,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配套接入500千伏输电线路,主要向华北地区输送电力。实践团队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
    •    电站运行数据采集:在运维中心调取2023年全年运行数据,发现该基地弃风率呈现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11月-次年2月)弃风率达12%-15%(因冬季取暖负荷集中,但电网输电通道饱和),夏季(6月-8月)弃风率仅2%-3%;且单日弃风主要集中在夜间(22:00-次日6:00),此时负荷低谷,风电出力却因夜间风速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约80万千瓦)。
    •    设备与技术调研:观察到基地采用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为传统统计模型,短期(4小时内)预测准确率约85%,但极端天气(如寒潮、沙尘暴)时准确率骤降至60%以下,导致电网调度难以提前预留接纳空间;基地配套储能系统仅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充放电2小时),仅能平抑短时功率波动,无法应对夜间长时负荷低谷。
    •    人员访谈:运维负责人表示,“基地风电出力受风速影响大,而电网给的‘接纳额度’每天上午9点前确定,若午后风速突增,超出额度的电力只能弃掉;且储能成本太高,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约0.3元,比风电度电成本(0.2元)还高,企业难以承担大规模配套”。
    •    政策与市场衔接不足:当前新能源消纳考核以“弃风弃光率低于5%”为硬指标,但缺乏市场化激励机制(如用户侧可中断负荷补贴、储能调频收益),导致负荷侧与储能企业参与消纳的积极性不足。
(三)第三阶段:数据整理与分析(7月8日-7月10日)
 实践团队对采集的300余组数据(包括弃风弃光率、发电预测准确率、输电容量、负荷曲线等)进行整理,结合专业工具(如MATLAB电力系统仿真模块)进行分析,得出核心结论:
    1.    弃风弃光率与“供需时空匹配度”高度相关:A基地冬季夜间弃风,本质是“风电出力高峰”与“电网负荷低谷+输电通道饱和”叠加;B园区节假日弃光,是“光伏出力稳定”与“工业负荷骤降”的矛盾。
    2.    技术层面的核心短板是“预测精度低+储能配套不足”:A基地短期预测准确率不足85%,导致调度被动;储能配置容量仅为新能源装机的6.7%(A基地)无法实现“错峰消纳”。
    3.    管理与机制层面的关键问题是“多方协同不足”:电站、电网、负荷侧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与调度平台,且市场化激励缺失,导致消纳主体(如储能企业、可调节负荷用户)参与度低。
三、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一)核心问题总结
  结合实践调研,新能源弃风弃光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政策”三个层面:
技术层面
·1. 新能源发电预测精度不足,极端天气下偏差大;
·2. 储能系统配置不足,长时储能技术成本高;
·3. 电网输电通道容量与新能源装机不匹配。 
管理层面
· 1. 电站、电网、负荷侧缺乏协同调度机制,信息不互通;
·2. 新能源发电预测数据分散,缺乏统一监管与校准。 
政策层面
·1. 市场化激励机制不完善,负荷侧与储能企业参与消纳的收益不足;
·2. 分布式新能源“电力互助”等模式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 
(二)针对性解决方案
 基于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结合实践场景,提出“技术优化+机制创新+政策引导”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1. 技术优化:提升“发电-储能-输电”全链条适配性
    •    升级发电预测技术:推广“AI+多源数据”预测模型,整合气象卫星数据(如风速、光照强度)、电站历史运行数据、电网负荷数据,构建省级统一预测平台,将短期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参考实践中A基地传统模型85%的不足,AI模型可通过深度学习降低极端天气偏差)。
    •    差异化配置储能系统:对集中式新能源基地(如A基地),配套“短时储能+长时储能”混合系统——10%装机容量的锂电池储能(平抑短时波动)+20%装机容量的压缩空气储能(长时错峰,充放电8小时以上),利用压缩空气储能低成本(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0.25元)优势,解决夜间弃风问题;对分布式园区(如B园区),推广“光伏+户用储能”模式,鼓励园区企业安装小型储能(20-50千瓦时/户),储存周末多余光伏电力,政策补贴储能成本的30%。
2. 机制创新:建立多方协同消纳体系
    •    构建“源网荷储”协同调度平台:由电网公司牵头,整合电站发电数据、储能运行数据、用户负荷数据,开发智能调度系统——当A基地夜间风电出力过剩时,系统自动指令储能系统充电,同时向园区高耗能企业推送“谷时电价优惠”,引导企业调整生产计划(如夜间运行高耗电设备),实现“储能充电+负荷转移”双重消纳。
    •    推行新能源发电预测“奖惩机制”:电网公司对电站上报的预测数据进行实时校准,预测准确率高于95%的给予度电0.01元奖励,低于70%的处以度电0.02元罚款,倒逼电站提升预测精度。
3. 政策引导:完善市场化激励与标准体系
    •    建立“消纳收益共享”机制:从新能源电站上网电价中提取0.005元/千瓦时,设立“消纳奖励基金”,用于补贴参与调峰的储能企业(如每提供1千瓦时调峰服务补贴0.03元)和可调节负荷用户(如企业因调整负荷消纳新能源,给予电费10%减免)。
    •    明确分布式新能源“电力互助”规则:允许B园区内企业间通过“微电网”实现电力自由交易,余电企业可向缺电企业收取“成本+5%收益”的电费,电网公司简化交易备案流程,无需额外审批。
四、实践总结与收获
(一)实践总结
本次实践聚焦新能源“弃风弃光”这一行业核心痛点,通过对集中式风电基地、分布式光伏园区、电网调度中心的实地调研,明确了弃风弃光率居高不下的技术瓶颈(预测精度、储能配套)与机制障碍(协同不足、激励缺失)。提出的解决方案既结合了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如电力系统调度、储能技术选型),又充分考虑了企业实际成本与政策可行性,形成了“技术-机制-政策”联动的解决思路,为降低新能源弃风弃光率提供了实践参考。

(二)个人收获
    1.    专业认知提升:此前在课堂上学习的“新能源消纳”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实践才真正理解“输电通道容量”“负荷刚性”等概念对实际消纳的影响,例如A基地冬季弃风并非单纯“发电过多”,而是“输电能力不足+负荷低谷”的叠加效应,这让我意识到能源问题的解决需要“全链条思维”。
    2.    实践能力增强: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学会了运用电站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提取运行数据,通过MATLAB仿真分析负荷与发电的匹配度;在访谈中,逐渐掌握了与行业人员沟通的技巧,能精准提出专业问题(如“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对弃风率的影响”)。
    3.    职业规划清晰:实践中发现,新能源行业对“懂技术+懂管理+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未来将重点学习“电力市场运营”“储能系统设计”等课程,提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投身新能源消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不足与改进
本次实践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调研时间有限,未深入了解储能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导致提出的储能补贴标准可能与市场脱节;二是缺乏对居民用户负荷(如户用光伏+储能)的调研,解决方案未覆盖民用场景。后续将通过线上访谈储能企业、补充调研居民社区的方式,完善实践成果,进一步提升方案的全面性与可行性。
五、致谢
  尤其感谢各单位运维人员、调度专员的耐心讲解,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与实践指导。同时,感谢学校导师在实践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专业建议,让实践得以顺利开展。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让我们体会到能源行业从业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将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助力我国能源转型事业。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经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