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凯恩)“驱车洞穿晨雾的纱,三元塔的古建剥落时光。”这是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义教组成员带领孩子们学唱原创非遗主题歌曲《薪传者说》。为探索非遗传播的新渠道,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近日,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来到了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村,开展系列义教活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此次义教的核心——《薪传者说》,由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成员自主创作,是一首根植于德庆本土文化的民歌。歌曲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德庆非遗文化的音乐化表达。歌曲巧妙融入德庆的秀美山水、传统建筑与民俗风情,生动勾勒出非遗赖以生存的乡村图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深情,与非遗所承载的地域风情内核深度共鸣。歌名“薪传者说”以及歌词传达的使命,直指德庆非遗传承面临的代际挑战,旨在唤醒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珍视,担当起传承的责任。选择歌曲作为教学媒介,正是看中其强大的传播力与感染力。《薪传者说》将抽象的非遗转化为可视、可唱、易记的艺术形式,为孩子们理解非遗搭建了趣味桥梁。

教学课堂成为非遗认知的启蒙地。在义教课堂上,义教组成员施樱敏不仅传授歌唱技巧,更着重引导孩子们理解歌曲中蕴含的非遗元素。她通过讲解歌词中提及的竹篙粉、学宫、龙母庙等文化符号,帮助孩子们认识家乡珍贵的文化瑰宝。当被问及歌曲里蕴含的非遗内容时,孩子们踊跃抢答。提及“金林水乡”等家乡标志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正是文化认同与自豪感被点燃的体现。孩子们专注学唱,稚嫩的童声在教室中回荡,完成了一次与非遗文化的特殊对话。

活动成效凸显非遗传承的初步成果。根据家长反馈,孩子们非常喜爱这首歌,放学途中仍自发哼唱着这首歌,并兴奋地向父母介绍:“这是今天老师教我们唱的《薪传者说》,歌里唱的全是我们德庆的好地方。”这种从被动学习到主动传唱的变化,标志着非遗的种子已通过课堂,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本次义教活动实践了“非遗+音乐教育”的融合模式。它不仅丰富了乡村课堂内容,更探索出了一条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活动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唱一首歌,更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也在他们心中深植文化自信的根基,为德庆非遗的薪火相传注入源头活水,大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