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丽明 张谢景彤)2025年7月8日,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团在邵阳县新田村成功举办了一场非遗作品布展活动,以美育为桥,将非遗传承深植乡土。这场以“技’艺’双馨,非遗新生”为主题的展览,既是非遗艺术的集中展示,也是“艺”心志愿者服务团三下乡美育支教成果的生动汇报。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村民与孩童驻足,在村中激起热烈反响。

(图为孩子们参观非遗展品 王正阳摄)
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团依托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此次展览共呈现剪纸、书法、蓝印花布、滩头年画、布袋戏、金箔画、漆扇、陶艺等八大非遗门类200余件作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匠心与现代美学的碰撞。
精心筹备的展区作品承载着双重匠心:一部分由“艺”心志愿者巧妙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精心制作;另一部分则直接来源于新田村小学生在本次“三下乡”非遗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这些作品是志愿者支教团队通过7天非遗美育课堂的成果——陶艺课上,孩子们用泥土捏出质朴的器皿;金箔画创作中,稚嫩的笔触勾勒出乡村四季;蓝印花布染制时,小手浸染出层叠的蓝白韵律。稚拙的线条与大胆的色彩,无声诉说着孩子们对古老文化的初识与热情。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展品 王正阳摄)
孩子们穿梭在展区间,当发现自己亲手绘制的年画或捏塑的陶艺陈列其中时,小脸上洋溢的自豪溢于言表,纷纷拉着伙伴与家人兴奋地喊道:“这是我捏的小章鱼!”
这场在新田村绽放的非遗之花,生动诠释了“技“艺”双馨,非遗新生”的主题。它清晰地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从最初对“非遗”二字懵懂好奇,到如今能自信地创作出有模有样的作品。他们的审美在色彩与线条中萌芽,灵巧的双手让文化触手可及,对乡土传统的认同感深深扎根。
这正是邵阳学院'三下乡'童心美育支教的丰硕成果,更是'把设计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让非遗文化从神圣的展台走向鲜活的乡村生活,用美育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文化自觉,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能,孕育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