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红迹先锋”:淮北师范大学学子走进天长龙岗探寻抗大精神时代内涵

2025年7月8日,淮北师范大学“红迹先锋”实践队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赴安徽省天长市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史料考证、走访座谈等方式,挖掘抗大八分校的历史细节,探寻红色精神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以青年实践赋能红色文化传播。
(图为抗八大分校纪念馆门口。姜林青 供图)

一、旧址寻踪: 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清晨的龙岗古镇被薄雾笼罩,抗大八分校纪念馆的朱漆大门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由12处明清建筑组成的纪念馆,保留着当年抗大师生生活学习的原始风貌。队员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进院内,墙角一簇簇五角星花正沿着斑驳的砖墙向上攀爬,与墙上"为抗日救国而奋斗"的标语相映趣。
 
在"战地课堂"展区,一组蜡像还原了当年的教学场景:教员站在土坡上比划战术动作,学员们或坐或站围在四周,有人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最危险的一次,日军飞机低空扫射时,学员们还在芦苇荡里上军事课。"馆长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照片里的学员们听到警报后迅速隐蔽,敌机飞走后又立刻回到原地继续上课,"他们说'仗要打,书更要读,这才是抗大人的样子。"
(图为参观战地课堂展区蜡像。姜林青 供图)

二、军民故事:老物件里的鱼水深情

纪念馆东厢房的展柜里,一个缺了口的粗瓷缸子格外显眼。"这是当地村民给学员们送水用的缸子。"68岁的义务讲解员是大娘的孙子,他捧着缸子讲述起往事:1943年大旱时,村里水井见底,大娘每天走两里路去河边挑水,先给学员们烧开解渴,自家却喝沉淀后的泥水。"学员们心疼她,偷偷把省下来的粮食送到她家,缸子就在军民之间传过来传过去。"
(图为纪念馆中士兵休息地点。姜林青 供图)

三、精神传承: 青年视角下的红色创新

"抗大精神不是陈列的文物,而是流动的基因。"在与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馆长的话引发队员们思考。她介绍,近年来纪念馆尝试通过"红色剧本杀""文物修复体验"等项目吸引年轻人,去年暑期接待的青少年游客同比增长40%。"但我们缺乏专业的策划团队,这些尝试还不够系统。"
(图为队员与馆长交流参观。姜林青 供图)

队员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精心制作了红色文化宣传海报。海报上不仅有抗大八分校的历史照片和简介,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他们在古镇的街头巷尾张贴海报,向过往的游客和居民介绍抗大八分校的故事,不少人驻足聆听,对那段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离开纪念馆时,队员们在门口的"精神传承墙"上贴上自己的实践感悟。一位队员写下:"抗大的课堂没有围墙,因为理想早已超越时空。"夕阳西下,古镇的灯笼次第亮起,队员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纪念馆的飞檐翘角在暮色中构成一幅温暖的剪影。
(通讯员 韦仕鑫)
    作者:韦仕鑫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红迹先锋” 三下乡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城轨学院|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轨学院
  • 以手作温度,铺就传承之路
  • 以手作温度,铺就传承之路
  • 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走进曲阜隆盛堂、御书房等楷木雕刻传承基地,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雕刻技艺,深
  • 07-25 关注:0
  • 山海智耘,青春践行:集大学子以科技为笔,在宁夏大地书写闽宁协
  • 青春三下乡|守望河涌生态底线,践行水质治理责任 ————河海学
  • 江理学子盘古思政行:矿冶沃土育青春力量
  • 广航学子三下乡:青春普法润渔乡,知行实践助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