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从钢火熊熊到冰雪皑皑:一位首钢老工人的岁月长歌

八十年代:钢花里淬出的 “硬骨头”

“要说挑战,八十年代那道坎最磨人。” 刘师傅坐在改造后的轧钢车间文创区,目光落在墙上的老照片上。那时国家钢铁工业要 “从普通钢往特种钢转”,首钢的老设备像 “拉不动重车的老马”,必须建起连轧厂、升级电梯车间,才能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白天扛钢材,晚上啃图纸,车间里四十多度,光着膀子干活,汗能把工装浸透三层。” 他记得老师傅们带着年轻人边干边学,没有现成经验就 “摸着石头过河”,手里的扳手磨出茧子,图纸上的符号渐渐从 “天书” 变成 “老熟人”。“就认一个理:咱首钢不能掉队!” 当第一炉特种钢顺利出炉,车间里的欢呼声盖过了机器轰鸣,钢花溅在安全帽上,烫出点点星火,那是属于奋斗者的勋章。

 

2003 年:三百公里的 “舍与守”

“搬迁的消息传来那天,我手里的钢钎差点掉地上。” 刘师傅的声音轻了些。2003 年,为了北京的蓝天白云,首钢要搬到 300 多公里外的河北曹妃甸。上万名工人面临 “两地分居”:孩子上学没人送,老人看病没人陪,“最难受的是夜里给家里打电话,听着孩子哭着要爸爸,心里像被钢针扎”。

 

但没人说 “不”。“咱是国企,得为首都的发展让路。” 搬迁那天,刘师傅最后擦了一遍工作了二十年的高炉,机器静悄悄的,像陪了半辈子的老友。“就像把住了一辈子的家拆了,疼啊,但咱首钢人,懂得啥叫担当。”

 

 

 

周书记的 “六敢”:钢铁里浇铸的精神

“首钢的魂,藏在‘六敢精神’里。” 刘师傅提起原党委书记周冠宇,眼里泛起光。这位军人出身的老书记,解放后带着工人从废墟里扶起首钢,“他总说‘敢闯、敢坚持、敢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这话像钢水一样,融进了每个首钢人的骨头里。”

 

他记得老照片里的场景:周书记和工人一起啃窝头炼钢,把图纸贴在车间墙上一字一句教大家认,“那会儿吃不饱、文化低,可没人偷懒。现在年轻人问‘动力从哪来’?你看这高炉,它从来不挑活儿,只认‘干’字。”

 

 

 

最难忘的两件事:告别与新生

刘师傅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两张意义非凡的照片。一张是 2005 年停产那天,他和工友们在车间门口的合影,每个人眼里都红通通的:“一辈子就会炼钢,突然要放下工具,心里发慌。更舍不得的是朝夕相处的工友,老张、老李,我们一起扛过险、流过汗,像家人一样,说分开就分开了。”

 

另一张是 2022 年冬奥期间,他穿着志愿者马甲站在高炉前的照片。“停产那阵儿,大家都以为厂区会被拆了盖商品房,谁能想到工业遗存能留住?” 看着老高炉变成展览厅,轧钢车间改成冬奥办公地,冷却塔成了网红打卡点,刘师傅至今觉得像做梦:“钢炉子遇上冰雪,居然这么合拍!”

 

 

 

从 “黑烟” 到 “白云”:老厂房的新活法

“你看现在这蓝天白云,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刘师傅望着群明湖的波光,语气里满是感慨。首钢园的转型,藏着太多巧思 —— 借鉴老北京城墙保护的思路,遵循 “拆除、保留、改造” 的理念,让老厂房 “既留得住记忆,又跟得上时代”。

 

“炼铁高炉能办展会,轧钢车间能搞冰球,这哪是‘退休’?是换了个舞台发光!” 他笑着说,现在每周都来当义务讲解员,给年轻人讲那些钢花飞溅的日子,“咱老工人没走远,就是换了种方式守护这片地。”

 

你在首钢园发现过哪些 “藏起来的老故事”?是斑驳的机床,还是刻着字的砖?来评论区聊聊~

    作者:杨文芋    来源:线下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赋能乡土,数智守护安康
  • 青春赋能乡土,数智守护安康
  • 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长青桥团队”奔赴乡村,以数智赋能乡土发展,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穿过
  • 07-27 关注:15
  • 沈韵传红实践团:在大孤柳村调研中践行实践使命
  • 薪火相传映初心 青春志愿伴童行——成理学子与社区儿童共绘“红色
  •  “医”路友爱,志愿者活跃医院社区
  • “医”路友爱,志愿者活跃医院社区
  •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健康护航队于6月、7月陆续进行了多项志愿活动。志愿地点包括眼科医院、中医文化节以及天津武
  • 07-27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