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食”在客家:华南师范大学创YI园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激活 粤北非遗消费新动力

数字盲盒:解锁非遗消费新场景

实践前期,针对粤北旅游资源分散、互动性弱的痛点,创 YI 园团队联合东源县政府,推出 “粤北探秘之旅” 盲盒集卡兑换游戏。这个以小程序为载体的创意,把粤北八县区的特色景点、非遗文化和民俗美食,都装进了以原创 IP “小灵龙” 为核心形象的虚拟盲盒里。

 
盲盒设计款式外包装

解锁盲盒的过程像一场趣味闯关:每解锁一个地区盲盒,电子地图上对应的县区就变为亮色,特色地标图标随之点亮。集齐特定数量后,还能兑换交通、住宿、特色体验包。团队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验证用户上传的实物盲盒照片真实性,更鼓励大家社交分享,形成 “线上集卡—线下体验—社交传播” 的闭环。
 
粤北非遗之旅小程序UI设计界面
 
“我们想让年轻人主动走进粤北的山山水水。” 团队负责人黄心怡说,技术组成员白天不休地调试小程序界面,夜晚围着电脑优化 “小灵龙” 形象,虽然熬了不少夜,但看到虚拟地图被一点点 “点亮”,就觉得值。这个项目不仅破解了景区联动弱、淡季冷清的难题,更让粤北文旅披上了数字化、年轻化的 “潮外衣”。
 
 创YI园技术组正在进行粤北非遗之旅小程序设计

创意焕新:激活盐焗鸡消费潜力
7月12日,在河源东源县,创 YI 园实践团敲开了省级非遗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建成的“家门”。​
二排右二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建成师傅
 
砂锅边缘深浅不一的纹路,是岁月留下的勋章——那是陈师傅近半个世纪里,无数次翻炒海盐留下的印记。团队成员屏息观摩:选鸡、腌制、炒盐、焗制…… 每一步都藏着“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年轻人不愿学是现实,但我相信,这独有的味道总会刻在一些人的记忆里。只要有人惦记、有人来寻,我就会带着这份手艺一直做下去,让这味道留得更久些。”陈师傅边翻炒海盐边说,话语里满是坚守。

团队成员记录拍摄非遗盐焗鸡制作过程宣传视频
 

团队成员为客家盐焗鸡拍摄售卖包装图片
 
为了让这口“老味道”走得更远,团队还为盐焗鸡设计了融合客家文化与实用功能的非遗包装,还送上原创帆布包。“希望提着帆布包的人,都能想起这砂锅里的岁月故事。”实践队队员们白天跟着师傅学技艺理念,晚上盯着电脑画设计图,看着包装上的纹样逐渐成型,仿佛闻到了盐焗鸡飘向远方的香气。
 
创YI园队长黄心怡送上有“小灵龙”IP的原创帆布包

深入调研:挖掘娘酒消费吸引力
7月14日,创 YI 园实践团走近上莞镇居民家中,了解客家娘酒千年酿造史中的明火炙烤、酒坛琥珀色等细节,感知其文化底蕴。随后奔赴东源县李惠军经营的老酒坊,观察从原料挑选到酿造各环节的传统技艺,同时走访村民,收集娘酒在节庆待客、婚嫁嫁妆、邻里互助中的故事,梳理出文化底蕴、情感场景等影响消费的因素。
 
创YI园队员与绿纯酒厂李惠军交流,图中倒酒为李惠军

团队应用FSQCA对概念化的访谈文本进行了组态研究分析发现:文化底蕴是娘酒的独特根基,情感场景让其更贴近生活,而回村年轻人用视频宣传、计划合作推广的现代路径,能打破地域限制。
 创YI园调研组了解当地客家娘酒的市场情况

基于此,团队记录古法酿造过程,整理村民讲述的温情故事,将文化与情感融合,同时关注年轻人的创新传播方式,让各因素联动,提升娘酒消费吸引力。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创新,正让客家酿酒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从数字盲盒的 “潮玩” 体验,到盐焗鸡包装的 “巧思” 设计,再到娘酒故事的 “温情” 记录,华南师范大学创 YI 园队用青年的方式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粤北非遗的 “老味道”,在青春力量的接力中,香飘更远、情传更久。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创YI园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黔程相伴,筑梦启航
  • 7月12日至25日,长安大学赴贵州黔南“黔程相伴,筑梦启航”实践队在平塘县落良村开展活动。支教聚焦“美育启蒙+学业助力”,通过艺术课
  • 08-01 关注:0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