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下,《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文化产业激活乡村人文与自然资源,促进产业融合,传承农耕文明。在此背景下,7月19日-21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艺启新程” 暑期社会实践队,由 1 名指导老师带领 6 名同学,奔赴上海市金山区马门陶艺村,开展了为期3天、以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 为核心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综合运用实地调研、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探寻艺术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路径,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初识马门陶艺村:触摸乡村艺术脉搏
马门陶艺村,一个将陶艺文化与乡村生活巧妙融合的特色村落,给实践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一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便是随处可见的陶艺元素——古朴的陶罐装饰、独具匠心的陶艺小品、充满设计感的陶艺咖啡馆,无不透露出浓厚的艺术气息与乡村活力。
实践队员们首先对马门陶艺村的整体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他们走访了村内的陶艺工作室、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村民居住区,与陶艺村的创始人、陶艺创作者、当地村民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通过调研,队员们了解到马门陶艺村从一个普通的村落,如何通过引入陶艺这一核心艺术形式,逐步打造集陶艺创作、展示、体验、研学、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乡村。同时,队员们也关注到陶艺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商业化、如何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如何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等。

专题讲座启思:深度探讨艺术赋能乡村为了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实践队特别参加了“灵动水脉串起的沪上记忆”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高艺峰老师结合马门陶艺村的真实案例,从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艺术空间的营造、艺术与旅游的融合等多个维度,生动阐述了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与实现路径。他强调,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艺术下乡”,而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乡村的自然肌理、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通过艺术的创造力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使队员们对“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
实践感悟: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未来
此次马门陶艺村之行,让实践队员们受益匪浅。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地调研和专题学习,不仅亲身感受到了艺术为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
实践队员黄昊说道:“马门陶艺村让我看到了艺术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画、摆在展馆里的雕塑,它可以融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吸引外界目光的亮点。这让我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实践队队长苏一鸣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宝贵平台。未来,我们将把在马门陶艺村的所学所感所悟带回校园,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艺术发展,努力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让艺术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绚烂绽放。”
此次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学子们赴马门陶艺村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的深入调研与学习,更是一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实践,队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更坚定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念,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