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薪火实践团“蜀地医道寻根队”前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希冀借此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于2015年,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本馆主要包括“中医药文化”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史”两大展区,共13个展厅。其中,中医药文化展区以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为主线,包含医药起源、基础理论、内外疗法、医药学术、历史名医、中医养生6个展厅,展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在讲解员张老师的陪同下,小队在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和学习。
参观内容:

“金针疗法,独树一帜”
叶氏金针:点刺为叶氏一派比较有特色的针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些许弯曲的金针。正是这种细长质软,针柄短小的特点,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针刺手法——点刺针法。张老师继续介绍到叶老先生常用此速刺针法治疗小儿疾患,针灸治疗讲究“守神”,小儿畏惧针刺之痛,在针灸过程中,患儿常常尚未治疗已经开始啼哭。运用点刺针法,未等小儿啼哭声起,而治疗已毕,其操作方便快捷。

“气周流循,内景窥天”
这幅图足足有一人高的图名为《内景图》又名《内经图》,它被誉为“中华养生第一图”,展示了气机循行路径。《内景图》形象生动地抓住了人体主要的“三关、三丹田”,记述了修炼的主要过程。图画以山水画的形式指代丹道修炼中人体器官的功用、不同身体部位的作用,揭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真谛。

“集解本草,古为今用”
时光荏苒,这本书早已破旧不堪,然而其蕴含的智慧却历久弥新。这套书所用的字体为宋体楷书,内容不仅包括了《医方集解》及《本草备要》卷,还包括了其他一些卷集,共6卷。其中《医方集解》把方剂分为21门,收正方常用方320余,附方更多,注释扼要。该书十分切合临床实用,对后世学医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此次参观,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增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信心。“很高兴能参观西南医科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这次参观拓宽了我的医学视野。馆内丰富的标本和文物生动翔实,这次博物馆之旅,增强了我对中医药的自信。让我更为钦佩和理解中医药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我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员郭之易感叹道。郑皓天同学也对此次参观深有感悟:“这次参观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了解到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不仅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医要守正创新,还找到了今后的探索方向。”
循道溯本,继往开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明晰中医药文化兴替历史,勇担中医药振兴时代重任,方能更好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砥砺青春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