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养生。近几年来中医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治疗手段不断得到大众的认可。为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精神,2023年7月23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新薪之火”小分队在吴庆中医诊所采访了徐州当地名中医,深入学习中医守艺人吴庆先生的问诊之道。

从医之路
吴庆先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庆先生的父亲曾是徐州的一位赤脚医生,精通中医学,并且在当时也会使用中西医药结合的方式来治疗病人。在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吴庆先生自幼便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跟在父亲身边学习中医知识,在初中时开始系统性地学习中医,熟记背诵了许多中医医书,因此拥有了坚实的中医基础。在有了足够行医救人的能力后,吴庆先生便于二零零五年考取了中医的行医资格证。后于二零零六年随徐州市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仁老先生进一步学习,仁老先生最擅长的是治疗肝胆病,并于非典时期参与救助病人。
吴庆先生为了增进自己的医术,不断地去积累,钻研了许多有关于伤寒论的书籍,加强了对于中医的认识。随后吴庆先生又跟随徐老先生深入学习。徐老先生主治肝胆病,且对于妇科和儿科疾病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吴庆先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专长肝胆脾胃病研究,擅用针灸治疗关节病、膝关节增生。
1、与中医的故事
吴庆先生的父辈就是行医者,是徐州的一名赤脚医生。他从小就经常会见到由于疾病带来的痛苦,于是产生了帮助别人的想法。他开始学习中医、了解中医,想去进一步帮助别人。
2、关于伤寒论的经验分享
吴庆先生很谦虚地告诉小队成员们,关于伤寒论谈不上什么经验,他也还在学习中。因为前面还有很多伤寒大家,这些老前辈在给他带着路,他只是沿着老前辈们的路程在走、不断学习。吴庆先生经常会去看一些北京教授的书籍,他们有各自形成的理论体系,而他研习前辈的路径走,然后采取他们的经验。“说实话,伤寒论这本书不容易学,而且要付出很多努力,不光要背条文,而且要运用简方去治病,的确需要有一个过程。我至今对于伤寒论的研究也只是到六经八纲,具体的深入还需要学习。”吴庆先生说。
3、对于肝胆病的科普
在早期时,中国是肝胆病大国,那时候肝炎比较盛行,所以前辈们对于肝胆病的治疗有一套理论体系。除去治疗方面,对于现代人的治疗方式,吴庆先生提出可以从酒水、熬夜、思虑过度和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中调理一下。当代人要尽量在子时,也就是十一点之前睡觉,不过量饮酒甚至不饮酒,保持好心情,这样对于肝的疏泄有很大帮助。
4、对基层中医的看法
问到对基层中医的看法,吴庆先生笑了:“近几年我们国内提倡中医,把中医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点很好。以前我们学习中医的路径很少,现在一些地区的学校已经教授中医的基础理论了。我希望不管学不学中医、是不是中医临床专业,都去了解一下中医的养生知识,这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好处。”
5、对后辈的建议和寄语
吴庆先生建议,既然学习了中医,那就应该把病人放在首位,不能在某些情况下以利益为主。“在我实习的时候,任老师问我为什么要学中医,这个问题我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在努力地沿着老师的道路走,但是只要能够帮助别人就已经很满足了。我希望中医的学习者也是爱好者,能把中医更好地传承下去,努力去往这个方向做吧!”吴庆先生说。

总结
小队成员们通过本次活动深入了解了基层中医守艺人的现状。在访谈中,吴庆医师十分注重传承情怀与人文道义,多次强调从事医疗行业一定常怀“助人之心”。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令人感动,正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小队成员也认识到,专业的学习仍是基础,中医学的研究,经验性强,各家学说,各家经验,都应熟知,要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
中医药的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各方各界的努力。身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子,我们更肩负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职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将所学技能服务于社会,做好中医药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