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西省千名老人传统康养文化传播与家庭中医适宜技术普及的老年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来自山西晋中大学城的大学生调研队伍以传统康养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文化传承-技术赋能-终身学习”三位一体的老年学习体系,融合防骗教育,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化应对路径。基于对山西省五市四县1008例老年人口的实证调研,不仅为银发群体健康赋能,更展现了传统康养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实践。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设计,通过标准化问卷设置,覆盖个人健康、文化黏性、技术应用、消费行为四维度;并选取30名典型受访者深度访谈,挖掘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
所有问卷统一编码,保证可追溯县市—性别年龄—调查人员编号——自述或代叙述,项目组统一问卷培训,结合老人数字鸿沟现状,采用全纸质印刷。2年时间内成员用脚步丈量了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晋中市、介休市、霍州市,四县八乡(镇)21个村 23个单位共1008位老人的桑榆健康之路。
研究发现,老年群体对传统康养文化兴趣较高,但参与深度不足,家庭中医技术应用受知识门槛限制,且保健品消费存在风险。学历、婚姻状况、慢性病控制情况、收入水平和居住情况等因素,均对老年人的康养文化接受和实践产生显著影响。
基于实证数据,研究团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模式”。在国家层面,构建三级政策保障体系,打造15分钟康养学习圈,建立四维监管机制,实施五大培育工程;社会层面,推动医校企协作,开发“三阶九法”分层课程,搭建“1+N”智慧学习网络;个人层面,依托“颐享-中医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学习。
研究团队通过推广传统康养文化与家庭中医适宜技术,以期减少基层医疗支出。这份老龄化社会治理的“山西答案”,促进了文化传承,增强了家庭凝聚力,推动了银发经济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积极老龄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推动“山西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适配西部农村需求,探索中医药文化“一带一路”国际传播。
如团队成员所说:我们喝过闭门羹,也被当成过推销员,但我们没有停下脚步,因为我们的脚下是“中国式养老”的全新答案。(王璐 孙灿 周鑫鑫 王沛仪 梁书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