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动人一课:一场特殊毕业照里的青春温度
5月17日上午,四川一中学在南充仪陇县总医院组织一场特殊的毕业照拍摄:穿着校服的学生们站好队列拍摄毕业照,队列中间,一男孩同样穿着校服戴着氧气罩躺在病床上的。病床上的男孩即将初三毕业,但目前身体状况不太乐观。18日,男孩的家人告诉记者,早上男孩已经离世。男孩爸爸哭着发声:“老师说自愿,60多个同学一个不少全来了。我很感动,也想做个留念。(5月19日 齐鲁晚报)
这场特殊的毕业照拍摄,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注脚。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显得尤为珍贵。全班同学自愿参与、全程配合,用整齐的队列和温暖的笑容告诉病重伙伴:你从未缺席我们的青春。这种超越分数与竞争的情谊,恰是集体主义精神最本真的模样。
这场特殊的毕业照拍摄,是一堂鲜活的生命教育课。学校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正是将抽象的生命教育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医院这个承载着生死命题的特殊场所,成为了最生动的课堂。学生们在病床前学会了尊重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等待中体会到时间的珍贵与不可逆。这种沉浸式教育,比任何课本知识都更具感染力。当少年们在镜头前挺直脊梁,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同学的尊严,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知。
当生命的句号提前画上,这场特殊的毕业照却成为永恒的精神图腾。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塑造有温度、有担当的完整的人。从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到各地学校探索"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这些努力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教育真正关照人的成长。而仪陇县总医院的这场拍摄,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注脚。当少年们用行动诠释着"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当社会因这份纯粹的情谊而感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更是整个社会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教育实践。它让我们相信,在分数之外,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他人的关怀,是对人性美好的坚守。这场特殊的毕业照,终将成为所有参与者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更将化作一粒种子,在无数人心中播下温暖与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