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大学生新闻大学生活校园文学大学生村官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经历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总结社会实践心得
全国排名校友会版软科排名分类排名本科排名一本排名二本排名专科排名
求职简历职场法则面试技巧职场故事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
英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经济管理建筑设计财务会计
申请书证明书检讨书自荐信演讲稿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读后感求职信推荐信其它范文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宜兴

内容摘要:千年陶都,生生不息;百年紫砂,薪火相传。本文聚焦传统手工艺宜兴紫砂壶,通过分析其的历史发展、制作工艺、审美意蕴、社会价值、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发展问题,从而得出了一些关于传统民间工艺如何永葆魅力的启示。
 
1.宜兴紫砂壶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1.1 宜兴紫砂壶简介

 
宜兴素有中国“陶都”的美誉,“家家捶泥声、户户制陶忙”仍是当今宜兴陶业的真实写照。宜兴紫砂陶品种繁多,主要有壶、杯、瓶、盆、碟、瓜果玩物小品及各种人、兽、物雕塑工艺品。尤其是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两大传统文化名片“茶”和“陶瓷”的结合,也是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之著名代表。
紫砂壶文化把中华传统哲学、茶道、美学、文学、书画、纹样、泥塑、雕镌、描金、釉彩、贴花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融汇其中,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1.2 宜兴紫砂壶的时代特点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而兴于明代,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这与宜兴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在唐代,“阳羡”(宜兴古称) 是闻名遐迩的产茶基地。因而,宜兴本地特有的紫砂泥便被用来制作茶具,紫砂壶应运而生。
到了宋代,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蓬勃发展,为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苏轼诗中曾云,“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这首诗中的“壶”,即指紫砂壶。
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紫砂壶发展早期。宜兴紫砂壶造型浓厚,泥质颗粒较粗,主要用于烹煮而不作为茶壶使用。明嘉靖年间,在有着“供春之壶,胜于美玉”美称的供春壶创始人供春的推广下,宜兴紫砂迅速发展至一个新的境界,很快这里便成为全国紫砂器具的生产中心。明代中后期随着皇亲贵胄以及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对紫砂壶的收藏,宜兴紫砂壶进入繁盛时期,涌现出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等紫砂名家。
清代更是人才济济,佳作喷涌。尤以清初陈鸣远等为代表,其作品将核桃、荷花、青蛙等生活元素造型入壶,制作技艺出神入化,轰动一时。康熙年间始,宜兴紫砂还成了宫廷贡品,宜兴紫砂迎来了鼎盛之势。与明朝古朴拙趣的艺术追求不同,受清宫廷纤巧华丽风格的影响,以及乾隆、嘉庆时期金石考据学兴盛的浸染,宜兴紫砂壶注重装饰,善包铜描金,盛行仿古器。在清中叶至清末,是紫砂壶发展的晚期,越来越多文人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出现了在壶上镌刻书画的风尚,进一步增添了紫砂壶的文人气息,极大推动了紫砂壶艺的发展。
民国时期,宜兴民间自营的紫砂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
新中国成立后,宜兴紫砂壶在继承和发展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涌现了顾景舟、吴云根、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等七位老一辈的艺术大家,将宜兴紫砂壶创作推向一个新的进程。
至当代,宜兴紫砂壶呈现出多元融合发展态势。

2.宜兴紫砂壶的创制工艺

2.1 宜兴紫砂壶的取材

 
宜兴紫砂因材质而得名,因材质而独特,因材质而神奇,因材质而让人仰慕。清初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赠陈鸣远》中感叹到:“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紫砂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岩质性矿土(成矿年代在2.5 ~3亿年),内含石英、高岭石、莫来石和水云母,存放露天能自然风化。其原料特点是具有天然的颗粒组成(砂粒成分)以及优良的触变性能(可塑性能);其烧结温度一般在1100~1200℃,但也有极个别矿料成温超过1300℃以上;烧成的器皿拥有特殊的内部晶相(团粒结构、双向开放气孔结构、表体分子鳞状排列结构)以及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其矿土品种存在着多样性。
历史上紫砂原料大多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及周边地区,虽然不同时期,外界各地(如浙江、安徽、山西、辽宁等)也有一些类似矿土发现,但其性能、品质均不及宜兴地区。由此,宜兴紫砂壶的诞生真谓是“得天独厚”。
宜兴紫砂泥原料可分为紫泥、朱泥和绿泥三大类。
  1. 紫泥,古代称为“天青泥”(即底槽青) ,是做紫砂壶最好的泥料。不同温度(即玻化程度)下,它烧成的颜色各异。 
  2. 朱泥,也称“大红泥”或“小红泥”,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之间,所以在矿石的筛选时,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因此产量不高。朱泥的土质成分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因此烧成后壶身呈红色。
  3. 绿泥,也称“段泥”或“团泥”。泥质相对比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壶胎外面的粉饰或涂层,使紫砂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绿泥烧成后呈黄色)。绿泥中的紫泥颗粒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中会呈现红色——紫色的各种红色色阶。上等的天然绿泥烧成后砂性质感丰富而明显,绿泥制成的紫砂壶,经过短时间的茶水养护,就可以很快出现包浆,而原有的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深沉。

2.2 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工序

 
通常,当地制壶陶人会先将洞穴中挖出的矿土进行初步分选,然后将选出的紫砂矿料运至自家门口进行晾晒(风化)、捣碎(碾磨)、筛选(除杂)、浸泡(和泥),将软化的泥浆做成泥块并密闭放入较大的陶缸中一段时间,这个过程行业内叫做“养土”。古代这种采掘加工紫砂矿泥方式,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宜兴陶瓷公司规模扩大,成立原料总厂并负责全公司各企业泥料供应。当时原料总厂在丁蜀地区就有多处采矿点,被命名为1~5号矿井,其中最有名的是黄龙山矿区的4号井,因这里出矿的甲泥、紫砂泥品质最优。矿井从地面向下掘进,深处可达上百米,而长度则可达几公里远,这是一种艰辛而危险的高强度劳作。矿泥从矿井出来后被送往摊场,通过初步选矿分类,将各种矿泥按各企业需求送至工厂。当时陶瓷公司下属企业一般有自己的练泥车间,矿泥到厂后还需进行必要的挑选、分品类工作,然后才能进入练泥工序。
如今有些步骤已被现代采矿机械、粉磨机械、练泥机械所替代。当然,仍有少量艺人依然坚守保留和利用这套古法制泥技术,因为他们坚信,优质的泥料是制作一件优秀紫砂作品的前提和保障。
传统紫砂壶艺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圆形器、方形器等几何形形式为主,此外还有筋纹器、自然形器(也称花器)等器型。
  1. 圆形器
先制作身筒,拍泥片、 围身筒、打身筒、装底片和口片,完成后晾置一段时间即可篦身筒、光身筒;身筒制作完成后,再分别制作出壶嘴、壶把、壶盖,并根据壶形将壶嘴、壶把安装到位,用柔软湿润的泥将壶嘴、壶把与壶身连接,使其过渡自然,用明针光洁壶的表面;最后,开壶口,推墙刮底,敲印章。至此,一把完整的圆形器便制作完成。
  1. 方形器
将裁好的泥片一片一片地镶接在一起完成身筒制作,再分别制作出壶嘴、壶把、壶盖并根据步骤进行安装,直至完成。
  1. 筋纹器
在制作好的圆形器身筒的基础上划出筋纹线,依照划好的筋纹线用竹尖刀依次从壶的底部向肩部按压,注意用力要均匀,阴阳线要处理的清晰分明。
  1. 花器
一般仿自瓜果、树木、竹子等的自然形态,制作方式也是在圆形器或方形器的基础上再进行局部的塑造加工处理,使其尽量接近自然形态。
  1. 搪坯成型(也称半手工成型)
制作上类似全手工成型的方式,不同的是搪坯成型在制作壶身的过程中将拍打完成后未封口的壶坯放入模具内,再用手和工具用力挤压壶身内部,使其与模具内壁紧密贴合直至搪出规范的壶身,壶嘴和壶把等部位都是用磨具压制或辅助成型。
  1. 灌浆成型
将调配好的泥浆倒入模具内,稍晾后将多余的泥浆倒出,泥坯干后便可取出。
  1. 拉坯成型
使用拉坯机手工拉制成型。
  1. 机车成型
采用机器滚压成型的方式。
 

3.宜兴紫砂壶的美学意蕴

 
3.1 宜兴紫砂壶的美学标准
 
紫砂大师顾景舟在谈到对紫砂壶的鉴赏时说:“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能协调统一贯通,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美学,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廊,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 , 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3.2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之美
 
造型的臻美是紫砂壶艺术美的重要因素。紫砂壶的造型,或精致小巧,或豪气硕大,或珠圆玉润,或修长挺拔,实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这里,就以紫砂壶常见的五种形式,即圆器、方器、筋纹器、自然形器、新形器,来剖析领会紫砂壶的造型之美。
  1. 圆器
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并要求“柔中寓刚”,珠圆玉润之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整个造型要端正挺括。主要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态,运用各种曲线变化组合造型,每种形态的嘴、把、足、盖、钮与之相协调,便可产生无数种变化。
  1. 方器
方器造型讲究“方中寓圆”,要求器皿线面挺括平直,轮廓线条分明,不论是几方形的造型,壶的口盖必须规矩划一,任意转动壶盖,口盖准缝吻合。紫砂壶方器中,常见的四方形器有方斗壶,升方壶,高方壶,扁方壶。
  1. 筋纹器
筋纹器形是将自然界中的花木形态图案化、规则化,经组织变化,将一圆器分成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处理得深浅自如,纹理清晰,所有的阴阳筋纹都能贯通吻合。
(4)自然形器
自然形器取材于动植物的自然形态,因为通常造型带有浮雕、半浮雕的装饰,俗称“花货”。
(5)新形器
新形器是对传统紫砂壶艺的突破,突破传统工艺美术的局限,放弃传统壶艺之功能,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对社会的关注,已向纯艺术领域迈进。
 
3.3 宜兴紫砂壶的装饰之美
 
五百年来,紫砂壶艺的发展除了都以光货为主流之外,紫砂壶的装饰发展亦有多种,归纳起来有: 雕花、印花、贴花、镂雕、浮雕、剔红、描金、陶刻、纹胎、泥绘、粉彩、炉钧釉、镶铜锡等。
陶刻是紫砂壶应用最广泛的装饰方法。在清嘉靖、道光年间已趋于成熟,陈曼生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壶一改过去的繁琐,设计出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的造型,线面结合较多,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的空白,留得干净利索,让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所以陈曼生与诸名匠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此举一直影响至今。
紫砂壶以其本色和特性著称,但在紫砂壶半成品泥坯上用锋利的钢刀雕刻出真、草、隶、篆、楷等各体书法的诗词歌赋,或花卉、或虫鸟、或山水、或人物,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更增加了紫砂壶的艺术感染力。

4.宜兴紫砂壶的社会价值

4.1 宜兴紫砂壶的实用价值
 
饮茶功能及文化基因是紫砂壶的根本。紫砂壶的兴起,与明代兴起的“茗赏”密不可分。这是明清文人在品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审美范畴。最早由袁宏道在《瓶史·清赏》中提及:“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茗赏的基本特点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透过爽神醒思的品茗,把一切文学艺术品,都当作清供雅玩来品玩,在遣兴适趣、自清自雅中获得审美愉悦、精神愉悦。为了与其相配合,在供春、时大彬、陈鸣远等紫砂大家与当地文人群体的共同推动下,在发挥宜兴紫砂自身可塑性强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和优势,与时俱进,很好地适应了国人饮茶方式的改变和精神需求的变化。
 
4.2 宜兴紫砂壶的精神价值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 “艺术作为各种艺术作品的总和,它不应看作只是各个个体的创作的堆积,它更是一个真实性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历史建造。如同物质的工具确证着人类曾经现实地生活过,而且也是后代物质生活的必要前提一样; 艺术品也确证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而且也是后代精神生活的基础或条件。艺术遗产已经积淀在人类的心理形式中,情感形式中。艺术品作为符号生产,其价值和意义即在这里。这个符号系统是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
6月27日团队实地走访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领会宜兴紫砂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精深的文化内涵。隔着玻璃欣赏文物,团队成员似乎得以跨越时空窥见历史的一角。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紫砂器藏品,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介绍了每个器型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这让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紫砂陶艺不仅是一门技巧上乘之手工艺品,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表达之美。
 
时代洪流奔涌不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千年陶都,生生不息。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最直观的记录,每一件文物都折射出历史的风霜沧桑,每一件文物都攒聚着时间的力量,承载着灿烂的文明。它们捡拾起历史长河中的记忆碎片,拼凑出璀璨的陶都文化史。如果陶都文化是一本书,那就请再翻慢一些吧,毕竟还有那么厚的时间等着大家去探寻。
 
吴光荣在《茶艺、茶趣及粤人壶缘》一文中提出:“今天紫砂壶艺的发展实用性已不再是唯一目的,人们可以借助壶的元素来表达、发挥、延伸壶艺的新概念;也可以用人们最为熟悉的壶艺概念来解释或表现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并用这种方法或手段来进行时空的关注与思考。”
 
4.3 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大量历史资料证明,宜兴利用运河、太湖、长江等便捷内陆运输经海上丝绸之路,将宜兴陶瓷尤其是紫砂陶制品运送至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成为了中国与海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源头城市之一,是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7世纪,宜兴紫砂壶由葡萄牙商人由“西洋生意”传入欧洲,被赞为“红色瓷器”“朱泥器”“帛加拉”。据史料记载,早在 1670 年(清康熙初),荷兰德尔夫特就出现了宜兴窑的仿制品,欧洲著名的“皇冠”茶壶作坊也有大量仿宜兴陶制品。可以说,欧洲制造瓷器,是从模仿和学习宜兴的“红色瓷器”开始的。柄寸之壶、盈握之杯声誉骤起,映衬了“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真实写照。
清代,宜兴紫砂壶传入日本,日本学者奥兰田撰写的《茗壶图录》中收集32件紫砂壶资料,并记载:“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更甚者,日本“常滑烧”紫砂即以宜兴紫砂艺人金士恒为鼻祖。此外,宜兴紫砂壶还远销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宜兴紫砂壶以其小小的茶器承载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发展,还让世界感受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大大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对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发展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5.宜兴紫砂壶的发展现状

5.1 宜兴紫砂行业发展变化
 
目前宜兴紫砂行业仍以紫砂壶为生产主体,传统紫砂壶艺形式为主流,受国家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宜兴紫砂行业的发展有所滞缓。
随着互联网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紫砂行业一部分的销售渠道逐步向线上转移,一方面为消费者购物带来方便,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也存在缺乏相应监管导致的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受现当代艺术思潮影响,当代陶艺家尝试突破传统紫砂壶艺以实用性为主的固定模式、形式感和制作方式,以追求更加个性、自由、艺术性的表达。
 
5.2 宜兴紫砂工艺传承方式
 
当前,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是宜兴紫砂文化传承模式的两种主要模式,而学院派制壶人正在崛起,并且已对宜兴本地原有的家庭师徒传承与职称评定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除此之外,还有漠视职称评定体制的本地中青年实力派、大多来自安徽等地从事代工生产的外地制壶人,以及重要的职业教育机构“宜兴陶校”(现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紫砂工艺传承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为宜兴紫砂壶将来的发展开辟新局。
不过,当下宜兴紫砂壶技艺传承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为:(1)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遭受一定程度挤压。江苏省本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宜兴作为一个县级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程度也不断加快。而紫砂壶陶制作技艺主要是一种传统民间文化工艺,其生存空间也在慢慢缩小。(2)具备丰富文化底蕴的紫砂壶陶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不能快速的带来经济利益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除了个别艺术大师外,绝大多数传承人的生活窘迫。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需经过商业化利用或科研方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无法直接给传承人带来经济利益。
 
5.3 宜兴紫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紫砂原矿资源保护不当
黄龙山地区是宜兴丁蜀镇紫砂泥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也一直源源不断地为紫砂生产提供着充足的原料。紫砂壶良好的透气性与吸热性,离不开上等的紫砂泥。然而,由于对紫砂原矿无节制的开采,黄龙山紫砂矿资源面临枯竭,2004年,为保护珍稀的紫砂泥资源,当地政府禁止采矿并封存了黄龙山矿区,直到2010年正式恢复开采,如何平衡有限的紫砂资源与无序开采资源两者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宜兴市的紫砂资源仍处于珍稀状态,上等的紫砂泥矿价位高,一些不良商家在制壶过程中以次充好,制成的紫砂壶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2)紫砂产业内部混乱
Ⅰ.紫砂产业内部职称混乱
目前,紫砂壶的职称从低到高为工艺美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通常职称越高,所制出的紫砂壶价位越高。一些人受利益驱动,通过请客送礼、托人找关系,甚至贿赂评委来达到变相购买职称的目的,造成现在宜兴市高工、大师满天飞的乱象。
Ⅱ.紫砂壶价格制定混乱
一些大师级别的工艺家,出于种种原因,可能找代工来做紫砂壶,而一把普通代工壶,在市面上可能只能卖几十元、百元,但配上大师的落款印章以及冠冕堂皇的证书后身价飙升至几千元、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更有甚者,作为中间商赚差价,高价购入大师级别的壶后,通过各种手段炒高壶价。
Ⅲ.紫砂壶质量问题
市场上销售的紫砂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严重影响了宜兴紫砂壶的声誉。
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紫砂壶寄托的文化价值。
Ⅳ.传承盈利化方向偏颇
宜兴紫砂工艺厂改制后,紫砂壶艺的传承方式又回到了传统的师徒模式,近些年兴起的紫砂培训班有一部分纯粹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而进行招生培训,对紫砂壶艺的传承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3)紫砂产品缺乏创新性,旅游功能薄弱
从整体看,宜兴紫砂壶缺乏创新特色和创造动力。
一方面,受传统评职称标准的束缚,实用性为主流的功能影响,紫砂壶造型十分具有局限性,产品工艺、质量、价格参差不齐,同等同质化产品太多,易出现审美疲劳。再加上现如今年长者和年轻人的审美标准不同,年长者更追求艺术美感;年轻者由于购买力有限忠于独特审美,更注重新颖独特的享受,存在需求割裂现象,然而现在市场上的紫砂产品售卖没有注重分层、分众化,导致紫砂产品售卖的“断层”现象。
另一方面,紫砂壶作为宜兴市的名片,是地方代表特产,紫砂文化的内核发掘很薄弱,和文化、旅游功能融合不足,“紫砂+文化+旅游“的发展力量在目前看来不足,在振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存在困难。

6.宜兴紫砂壶的长久之道

6.1 非执古以绳今,非执今以律古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工艺美术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特色优势,才能更好地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6月29日团队实地走访蜀山古南街,随机采访游客、店主、居民,了解蜀山古南街作为宜兴紫砂壶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改造情况。蜀山古南街是宜兴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大师的摇篮。
 
通过采访街边店主,团队成员得知,大多数游客是通过平台媒体宣传、朋友推荐的方式了解到蜀山古南街,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对宜兴紫砂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购买体验,游玩体验基本良好。目前,蜀山古南街人流量仍然较少,可能是处于开发阶段,后期政府加大宣传后可能会有所改善。
 
通过采访街边店主和居民,团队成员得知,近些年来,丁蜀镇坚持大空间拓展与微空间发掘两手抓,在城市保护性开发和特色性建设上花足功夫、下足力气、动足脑筋,坚持“以退为进、逶迤前行、活态再生”的总体理念,致力打造“陶式生活”品牌。蜀山古南街改造情况总体较满意,但对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历史古迹的损坏十分痛惜,政府应该加强施工方案制定规划,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古迹,打造古今融合历史街区。
 
一条走过悠悠岁月的老街,一段承嬗离合的历史,无数紫砂大师的奋楫笃行,独一无二的陶器从通向街巷的蠡河,走向世界。几百年来,它见证了紫砂人的风华正茂,它承载着紫砂人的喜怒哀乐。
一花一世界,一壶一乾坤。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宜兴紫砂壶的赓续发展要联通历史与未来,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产品,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6.2 精业笃行,臻于至善
 
太湖之滨,蜀山之畔,数百年来,宜兴紫砂技艺薪火赓续,名家辈出。在群星璀璨的紫砂史中,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挥毫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顾景舟艺术馆,注视着顾老的生平介绍、生前照片、生平遗物,及其创作精品等展陈区域,实践成员细细品味着这位一代宗师的一生沉浮,感受到其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的匠人精神,古朴典雅的高风峻节。
与顾景舟艺术馆相对,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坐落于主楼南。它以“美林艺术·艺术美林”为陈列主题,通过“大师足迹”、“艺术人生”、“天地神韵”、“着手成春”、“壶中冰心”等版块,开启了一场宜兴紫砂与美林艺术相伴同行的旅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韩老就与宜兴紫砂结缘,参与紫砂创作。他以现代文化的精神与传统的紫砂工艺相交融,创制了造型别具一格的作品,把拉坯、刻画、挂釉等工艺当作集绘画与雕刻为一体的创作过程,开阔了紫砂创作的新思路,升华了紫砂创制的艺术品位。
在惠平工作室,实践队员采访了当代紫砂艺人——惠工。当实践成员惊讶于惠工免费带徒学艺时,他只是摆了摆手,说道:“每做一个行业啊,他必须得有贡献啊,就是他一定要他喜欢做这个。有时候一个徒弟带了三五年都带不出来,有时候一年就带出来。他想学这个东西,他喜欢这个东西,一年绝对够了。”
 
一把壶看似简单,实际上,学问大了去了,处处有讲究。比如壶把、壶口和壶嘴,要在一个水平上,否则水不能满壶,或壶口先出水。还如壶嘴,要求“七寸注水不泛花”,注水如圆柱,不散不涩。网眼总面积要大于嘴口面积,保证水压。壶嘴倾斜45度,正负误差不能超出10度,否则出水或“喷”或“漫”。……
 
徐风所著《布衣壶宗 顾景舟传》书里,提到顾先生做一把提壁壶,他将此壶长时间放在案头最显眼的地方,反复修改,使之每一个细部都做到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而且都能呈现古玉的质地,达到了紫砂光货的最高境界。在徐风所著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顾先生的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把一生都献给了紫砂”。
紫砂壶承载了紫砂艺人太多的期许,紫砂艺人也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期待融入了壶中。有人做壶为营生,凌杂米盐面米斗升都从中来;有人做壶为传承,先贤懿德良工巧技都从中来;而有人做壶为热爱,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精益求精,只为做出一把可以用来喝茶的好壶。“一把草值钱在智,两块泥千金靠巧”,既要精工,更靠匠心;既是责任,更是情怀。
 
6.3 国家的大力支持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来扶持工艺美术行业的恢复和发展。1973年国务院以国发(1973)46号文批转轻工业部、外贸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文件指出:“发展工艺美术生产,不仅为丰富国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而且是扩大外贸出口,换取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大力增加出口生产。”国务院要求:“各地加强对工艺美术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机构,要认真总结发展工艺美术生产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党对老艺人、创作设计人员的政策,继续做好工艺美术企业和人员的归队工作,并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要继续办下去。工艺美术院校和科研机构要适当恢复。计委、轻工、外贸、商业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的大幅增长。”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政策、资金、对外贸易、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外向型的工艺美术扩大生产。
1979年开始,国家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开始表彰优秀手工艺人,授予他们“中国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后改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优秀手艺人的表彰和职称评比,提高了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激励了手艺人的创作、创新热情,有助于工艺美术产品品质的整体提升。此后紫砂艺人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徐汉棠等人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面对大机器生产体系的建立,许多传统工艺美术生产和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甚至面临消失和失传的危险,国家相应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继续的传承和发展。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那些具有百年以上传承和发展的手工艺进行保护,各省、区、市也针对《条例》陆续出台了更为具体的保护措施,部分省份还明确为传统工艺美术划拨年度专项保护资金。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上述可见,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紫砂壶艺的恢复及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为后期紫砂壶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惠芬.述何为江苏宜兴紫砂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12):7-9.DOI:10.13212/j.cnki.csa.2020.1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 (2006-05-20)[2023-01-1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34718.htm.
[3] 马中文,陈思聪,林嘉恒.基于宜兴紫砂壶的沉浸式数字文创互动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23,44(14):471-482.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4.053
[4] 李倩,陈建宁: 《宜兴紫砂茶壶·年轮》[J],《学术评论》,2014年第4 期,第 96 页。
[5] 欧阳爱辉,胡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以江苏宜兴紫砂壶陶制作技艺为中心[J].新疆社科论坛,2017(06):79-84.
[6] 史文逸.传统手工业如何振兴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宜兴紫砂壶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6):144-145.
[7] 孙琳.传统人文思想的缩影——宜兴紫砂壶审美意蕴探微[J].美术观察,2021(10):73.
[8] 《宜 兴 的 紫 砂 陶》[EB/OL],http://sanwen8.cn/p/1a9RYag.html。
[9] 周子钦.论宜兴紫砂工艺之技巧[J].陶瓷,2020(09):69-78.DOI:10.19397/j.cnki.ceramics.2020.09.017.
[10] 吴彦颐.宜兴紫砂壶艺术美探究[J].艺术百家,2012,28(S1):49-54.
[11] 穆中亚.当代宜兴紫砂壶艺观念与制作技术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23.DOI:10.27626/d.cnki.gzmsc.2022.000244.
[12王翔.也谈宜兴紫砂壶的价值[J].江苏陶瓷,2018,51(03):17-18+20.DOI:10.16860/j.cnki.32-1251/tq.2018.03.008.
[13]任惠芬.宜兴紫砂壶的美学及欣赏[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07):122-123.DOI:10.13212/j.cnki.csa.2020.07.084.
[14] 刘学忠.《析“茗赏”的美学意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第 3期,第 131页。
[15] 周志.宜兴紫砂壶三重语境研究[J].民艺,2018(05):57-62.
[16] 李泽厚.《美的历程》[M].1994年版.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 537 页.
[17] 刘亦非.《壶非壶—宜兴紫砂艺术》[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第 9 页.
[18] 瞿华娣,周子钦,周小东.何为陶都[J].江苏陶瓷,2021,54(03):85-88.DOI:10.16860/j.cnki.32-1251/tq.2021.03.055.
[19] 周志.宜兴紫砂壶三重语境研究[J].民艺,2018(05):57-62.
[20] 魏康琪: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保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年,第 16 页。
[21] 欧陆.倾听紫砂[J].雕塑,2020(05):16-21.
[22] 季龙著,《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 572-573 页。
[23] 季龙著,《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 578 页。
[24] 人民网.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EB/OL].北京:新华社,1997-05-30[2022.4.25].http://www.people.com.cn/zgrdxw/faguiku/gy/F34-1020.html
[25]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 号)[EB/OL].北京: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06-05-20[2022.04.25].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546
 
    作者:吴一鸣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9-13 浏览:
  • 梅里赋新景·古镇谱新篇——嘉职院现代农业学院美丽浙江寻忆团开
  • 东南大学天津队社会实践报告
  • 关于天津周邓纪念馆,中共北方局旧址和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导语
    为学习二十大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长革命斗争知
  • 09-12 关注:190
  • 学习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精神
  • 7月10日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下午抵达延安休整后,我们直接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限于延安的纪念馆下午四点闭馆
  • 09-11 关注:12
  • 江苏学子三下乡:文化运河促发展 底蕴老街看繁荣
  • 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深入基层乡村振兴示范点
  • 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一城一味,一味一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