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实践组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就"让景物'活'起来"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前景开展深入调研。在信息部主任的热情接待下,我们围绕项目创新方向、运营模式等议题展开了富有启发性的交流。
"不能为了进军旅游领域而放弃核心竞争力。"主任一语道破项目发展的关键。他建议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无人机和智能设备在文博领域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无人机的三维扫描建模等技术大有可为。"大型建筑遗址的扫描建模,正需要你们这样的技术支持。"这个建议为项目开辟了全新的应用方向。
在探讨合作模式时,主任表示,文博机构更注重社会效益。"对于我们这样的单位来说,我们提供场地,其他设备、软件和运营最好由合作方负责。"这种开放务实的态度,为项目在文博领域的推广提供了良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主任也坦诚地分享了当前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中,真正'热门'的可能就那二十几家,90%的博物馆都在为客流发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博物馆缺乏创新意愿,恰恰相反,"很多博物馆都想尝试新技术、新形态、新模态,只是受限于资金和人才。"
这种发展困境恰恰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机遇。当我们表示愿意投入人力物力,首先在青岛市博物馆探索成熟的应用模式时,主任显示出浓厚兴趣。"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和体验。"这种谨慎而积极的态度,既体现了文博机构的专业性,也显示出对科技创新的开放态度。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文博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渴望。主任建议我们在推进项目时要特别关注几个方面:一是设备的清晰度和流畅度,二是运营方式的可持续性,三是价格的可接受度。这些建议都指向了一个核心——如何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
此次调研让我们对文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青岛市博物馆开放、务实的态度,不仅坚定了我们深耕文博领域的信心,也为项目的优化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完善技术方案,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努力为文博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幕墙洒落在文物陈列柜上。这份古老与现代的交汇,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用科技赋能文博发展的信念。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努力,必将找到一条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文:曲治衡、杜天宇 图:曲治衡 编辑:马宁